close

 

談兒童的視知覺能力

 

王宏哲資深職能治療師編製


 

諾貝爾獎得主David Hube及Torsten Weisel在他們的視覺實驗中發現,在生命的初期,腦部視覺區的發展即非常的複雜,對於環境的刺激是敏感的,如果失去了早期視覺的關鍵經驗,會影響神經網絡的連結及大腦的可塑性。所以,不論是孩子的家長或老師,都必須提早正視孩子視覺能力是否發育良好的問題。

 

【從感覺到知覺】

 

從嬰幼兒的時期到成人的發展過程,環境中充斥著許許多多的感官刺激,如觸覺、聽覺及視覺等。而我們的大腦無時無刻不在很認真的擷取及整合生活中所需要的訊息,以及過濾掉不需要的刺激。

 

所以,感官及大腦的分工合作歷程,對我們這個生物體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就眼睛這個靈魂之窗而言,除了利用這個感官做「看」的動作,下一個步驟則需將這些訊息傳到大腦做更複雜的運作,也就是進一步的知覺歷程。這個過程包含了訊息更細微的分類、決策與選擇等。

 

十九世紀末時,許多電生理的研究指出,不同的知覺經驗,是由不同部位的神經細胞受到刺激後,傳到大腦的電訊號所產生。例如,刺激眼睛的訊息被傳到大腦,進而有明暗、對比及色彩的解釋。所以,知覺能力有別於我們一般談的感覺能力,有更複雜的大腦機制存在。

 

【視知覺構成許多學習的基礎】

 

對一個學齡前與學齡的兒童來說,在許多的學習過程中,必須要有良好的視知覺整合能力。一般來說,視知覺的發展包含了以下幾個部份:

 

一、主題背景視知覺
二、空間視知覺
三、色彩辨識視知覺
四、物體移動視知覺

 

主題背景視知覺是指孩子能將目標物及環境區分的能力,從3-4歲開始發展,4-6歲會有很大的進步,而在8-12歲時成熟。而空間視知覺一般被區分為深度知覺、恆常知覺與形狀知覺,其中深度知覺是指孩子能判斷相對於自己距離的能力,從6個月兒童的視覺懸崖實驗可以看出孩子已經有初步能力的發展,而在12歲左右成熟

 

恆常知覺是指孩子具有了解物體不管放在任何角度、距離,都是同樣東西的能力,根據嬰幼兒實驗,八週大的孩子應該就有這樣的能力,而平面的視覺恆常通常在2-3歲發展出來;形狀知覺則是指孩子在1-2歲會發展出來的形狀配對能力,緊接此之後是形狀指認與命名的發展。

 

研究視知覺的國外學者Warren,認為視知覺也含有許多認知的層面,提出了視知覺階層模式。這個架構認為嬰幼兒到成人的發展過程中,藉由基本的視力、視野及眼球動作來建構視覺,隨著兒童的發展,接著會在視覺上結合很多認知元素,其中包括視覺注意力、視覺搜尋能力、圖形區辨能力、視覺記憶力及視覺認知能力等。

 

視知覺發展模式

1.jpg  

 

其中視覺注意力及視覺記憶力對學習非常重要,前者是指在發展中,兒童是否能持續注意所需要的刺激,並忽略掉不需要的刺激,換句話說,也就是專注於學習的能力。後者,就是把看到的和之前的經驗比較,加以概念化再儲存於大腦,與兒童分類、區辨的能力有關。

 

【從大腦談視知覺學習】

 

從大腦功能的角度來看視知覺能力,ㄧ般被神經生理學家分為雙視覺路徑。其一為視覺背側路徑(dorsal pathway),負責物體在空間中的定位;另一為視覺腹側路徑(ventral pathway),負責物體的辨識。所以,大腦在演化上做如此精密的分工,可能說明了視知覺對於人類發展及學習有ㄧ定的重要性。

 

然而,視知覺與閱讀能力也有重要的相關性,根據閱讀障礙的研究,形成閱讀障礙的原因有可能是視知覺缺陷、聲韻缺陷、視覺缺陷及視覺系統巨細胞缺陷等。

 

其中,巨細胞是指視覺系統中的外側膝狀核(lateral geniculate nucleus,簡稱LGN)上的細胞,負責閱讀過程中的快速動眼能力;而閱讀的過程中還有另一個凝視期,需要視覺微細胞系統處理。正常的巨細胞應該發揮調節及抑制微細胞過度凝視的現象,才不會讓新舊訊息重疊而干擾閱讀。

 

而進一步去看神經連結的路徑,視覺巨細胞系統傳到大腦頂葉的路徑就是前述的視覺背側路徑,所以綜合上述,不管從細胞層次或神經層次,都直接及間接的証實視覺及視知覺對於學習的重大影響,孩子的家長及老師除了要正視這個發展議題,更要及早的介入,讓學齡前及學齡兒童能輕鬆愉快的學習。                       

arrow
arrow

    天才領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