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領袖教育中心/兒童發展專家王宏哲


有些時候,孩子比較沒有勇氣,會怕東怕西,除了是天生個性使然,也有可能是後天教養造成喔,我們分齡來跟大家分析一下!

2歲前的孩子

因為認知能力還在快速的成熟階段,很不能接受規律的改變,玩一下就要回來黏一下媽媽,感覺很膽小;或是突如其來沒聽過的聲音,會讓他們很沒有安全感,這些其實都是很正常的!

2-4歲的孩子

開始有很多能力去探索環境,有時候比較好動頑皮,爸媽就會有比較多的恐嚇語言,想要讓孩子馬上乖乖,例如:再不睡就會被虎姑婆抓走…鬼最喜歡抓不乖的孩子回去了…怪獸會把不聽話的孩子吃掉…這些妖魔鬼怪的語言,這個年齡的孩子都沒有能力無法證實真假,會產生無比的想像,以及讓孩子害怕很久。有時候不敢一個人睡,不敢關燈,不敢自己去上廁所,社交退縮,變得很膽小沒有勇氣,跟這些鬼怪恐嚇的教養語言,有很大的關係,爸媽一定不能隨時放在嘴邊。
4-6歲的孩子

這個年紀的孩子,模仿能力很強,會害怕的東西,通常是連他周遭的照顧者都害怕的東西,例如媽媽怕小強,孩子也會受影響,變的越來越怕;家裡有人怕高,他也會跟著說他也怕,這個年齡的情緒感染能力很強,爸媽的必勝絕招是要淡定教養。

6歲以上的孩子

學齡後的孩子,同伴關係對他們來說是很重要的,開始怕其他孩子不理他,怕他教不到好朋友,而且他的同學不喜歡的,他也會跟著不喜歡;他的同學有的,他也會想跟著有,不然就會怕輸人,這些證明了孩子心智已經開始成熟的像大人一樣,但在教養上,需要被引導的更有主見,不會人云亦云,怕的東西才會減少。

%E6%95%99%E9%A4%8A%E7%9A%84%E7%A7%98%E5%AF%86.jpg
增加孩子勇氣的7種方法
如果孩子已經3歲以上,漸漸大了,也越來越懂事了,還是怕東怕西的,在教養上,爸媽該怎麼做呢?日常生活中也能培養孩子的勇氣嗎?我覺得有七個關鍵及方法
1.自我管理
在培養孩子的勇氣時,首先要先讓孩子學會「自我管理」,所謂自我管理,白話一點就是「安排、照顧自己的能力」,包括基本的生活自理以及處理週遭切身相關事務的能力。
從生活經驗中了解自己
勇氣與設定個人的理想、目標息息相關,然而,一個沒有任何生活自理經驗的孩子,又如何能夠了解自己的能力、興趣在哪裡?「我們在帶孩子玩遊戲的過程當中會發現,生活自理經驗豐富的孩子,特別了解自己的專長與喜好,也更懂得如何設定具挑戰性而自己也能達成的、恰如其分的遊戲目標。」
2.自我認識
由於勇氣是一種「了解自己能力並挑戰它」的意念,因此,孩子一定要對自己有足夠的認識才有可能產生,從孩子日常生活的活動及遊戲當中,爸比媽咪需從旁觀察孩子,因為「自我概念」的重要來源其實來自於別人的回饋,如果父母能發覺孩子的優勢,告訴他:「我發現你有一些地方很棒!」,並且帶他做一些自我覺察和討論,孩子對自己的認識會更加深刻。
覺察優勢帶來積極態度
了解自己的優點能幫助孩子自我肯定,因為其實自信本來就不是在所有面向上都要表現很得棒才會產生,而是知道自己雖然有一些劣勢,但也有一些專長,因此當面對自己的劣勢時,不會感覺自己一無是處而沮喪或逃避,而是知道怎麼樣在自己有選擇權或機會的時候,正面積極地把自己的優勢能力發揮出來。
例如:「我的數學雖然不好,但我的國語很好,所以雖然數學的分數比較低,但我可以去參加作文或演講比賽來彌補。」
3.設定目標
管理學者和心理學者都曾經提出,設定目標對人從事某件事情來說會有激勵的作用,如果目標設定得適切而有明確度(這次要疊15個積木)、也有一定的難度(上次才疊到12個),就會使孩子比較有動力去執行,也比較知道該如何執行。
例如:蒐集多少積木、要花多少時間、是否需要人手幫忙…等,成功的機會也會因此提高。伴隨而來的成就感則會提高動機,使孩子下次要再挑戰更困難的程度時,反而會產生興奮及期待的感覺,這就是自我激勵的效果。
孩子有能力自己設定目標
你可能會感到懷疑,這麼小的孩子懂得設定目標嗎?其實他們是知道的,例如:給他一碗飯,問他什麼時候可以吃完,他可能會告訴你:「爸爸回來之前就會吃完。」其實這就是在設定目標。
爸比媽咪也不用擔心這些目標「看起來好像不是很誘人」,孩子不會真的去執行,因為孩子本身的天性就會有一種「想讓身邊的人高興」的心態。當孩子努力表現出你所期的行為時,父母也別忘了好好鼓勵孩子,將好的行為維持下來。

4.建立執行力與行動力

許多爸比媽咪反映,孩子做事情總是拖拖拉拉、需要三催四請,除了自己喜歡的活動以外,總是表現得很被動、需要人協助,這就代表孩子缺乏執行力。
相信大家都聽說過:「To do is everything!」雖然做了不一定成功,但不去做就肯定不會成功,因此,「行動力」也是志氣養成過程裡非常重要的一環。
只會做夢,無法感到快樂滿足
孩子的畫畫作業,很多其實都是爸爸媽媽幫忙畫的,更糟糕的是,常常畫完之後還要被孩子為難:「一點都不像,某某某的爸爸畫得比較好!」但家長可曾想過,明明這是孩子的作業,為什麼要由爸媽來完成?不外乎是希望孩子的表現能夠高人一等,或是不相信孩子有自己完成的能力。
然而,這種「直升機式」的協助往往使得孩子認為,自己只需擁有做夢的能力,不需要有行動力;令孩子雖有超高的優越感,卻無法獲得腳踏實地的成就感。這樣的孩子,很難感到快樂與滿足。
5.培養毅力
志氣當中也包含了一股「毅力」,如果以9大類氣質來談,就是所謂的「堅持度」,指的是設定目標以後是否能夠本著初心、徹底執行,而不會因為在過程裡面臨現實困難,就中途放棄。堅持度較高的孩子,在培養志氣上已經有一些先天優勢存在,但堅持度低的孩子,家長也不必過於擔心,因為在後天教養的過程當中還是可以慢慢透過互動帶領孩子去調整和修正。
毅力≠固執
堅持度是管控執行力的上游,如果想法不夠堅定、沒有毅力,那根本談不上會有什麼有力的行動了。但是毅力又不等同於固執,毅力的概念比較類似「擇善固執」,而固執則是不顧自己心裡的猶疑或周遭人的反對,還是決定去做,這點一定要釐清。
6.培養挫折容忍力
挫折容忍度」與成功3要素(IQ、EQ、AQ)之中的AQ(逆境商數)有關,AQ是唯一完全不受先天影響、由後天養成的能力,培養的方式是提供孩子「跌倒的環境」、不過度保護孩子,使他們練習適應真實環境裡可能發生的各種挫折失敗,沒有人一生下來挫折容忍度就高,只有經驗多的孩子,才能堅強接受環境帶給他的洗鍊,完成最終的目標。
願意再試試看,才是最棒的!
在孩子開始執行一件目標時,家長不應用「一定會成功」來鼓勵孩子,不要編織不確定的夢,相對地,可以告訴孩子:「我覺得失敗了好幾次還願意再試試看的小朋友,才是最厲害的,你也會這麼做嗎?」讓孩子了解,其實願意面對問題就是最有勇氣的了!
7.孩子越大,越要開始訓練自律
自律是指對自己的要求程度,以及能不能訂定一些規則,並且依此來約束自己的行為,它會決定孩子是否能在對的時間做該做的事情,例如:能否在其他小朋友玩樂的時候抗拒誘惑,獨自完成自己的功課。
小小孩也有自律的語言
自律和自我管理有何不同?王宏哲老師指出,「律」是規定的意思,和管理不大一樣,自我管理只是自己把身邊本來就該做到的基本事務處理好,例如:穿衣、穿鞋、吃飯、盥洗…等,而自律則是額外加訂一些規矩來約束自己,並且不能輕易就違規,已經有點類似「建立好習慣或價值觀」的更高層次了。
「有時候小朋友可能會很天真地對媽咪說:『我明天一定要早起,陪妳去買早餐,不生氣,乖乖吃早餐。』其實這就是小小孩自律的語言,因為他訂定的規矩不見得是可以輕鬆達成或很快就可以處理好的事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天才領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