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領袖教育中心/兒童發展醫學專家王宏哲

發展心理學期刊有一篇文章,調查了700多位小學生,發現兒童時期越難搞、越堅持己見的孩子,在40年後的收入及社會成就越高。我想,這個研究最大的貢獻,不是告訴家長再也不用教孩子守規矩,有禮貌,而是面對很固執的孩子,有四個教養新觀念:
1.父母不要立馬反對孩子的唱反調:
當孩子不聽話唱反調時,父母如果總是選擇第一時間硬碰硬,無形中降低了孩子思考及自省的能力
2.鼓勵孩子好好發問:
鼓勵孩子多提問,多反思,對於追求到的知識,是可以挑戰及提出疑問的。
3.別説「因為我就是媽媽」:
孩子越大,堅持己見的機會就會越多,以理服人,不要總是"我是爸爸、我是媽媽,我說的算!"。
4.父母權威,要到必要時才拿出來,別時時刻刻動用:
我們在教養中跟孩子講道理,不是常用權威教養,孩子也會學習用這種方式去跟人相處,最後養出的孩子就是能講道理、愛思考、有主見的孩子。未來在社會上成功的經驗,當然大大增加。

我的指導教授跟我說,我本來期待你的腦科學研究結果,是推翻前一位心理學大師提出的定律,結果你順著他的理論講下來,研究就沒這麼精彩了。我想想,真的是如此,都已經在追求最高等的學問了,還這麼中規中矩,千萬別讓你的孩子像我一樣

品格,比學業成就更重要

現代人孩子生得少,家中寶貝總是集萬千寵愛於一身,使不少孩子養成小霸王般的個性,等家長驚覺苗頭不對,想要開始校正孩子的品行時,往往已經錯過黃金時期,父母因而必須花更多心力引導孩子回歸正軌,過程中孩子更容易出現抗拒、憤怒等負面情緒。對不少父母來說,孩子幾歲該開始學習認讀ABC,似乎比孩子願不願意將玩具與他人分享來得更重要。但你知道嗎,孩子日後的學習能力及學業成就,與人際互動能力及在團體中的表現息息相關。

EQAQ>IQ

大家耳熟的名詞「EQ」,代表的是情緒控管能力,而「AQ」則為挫折忍受度,以往父母們總是在意孩子的「IQ」,認為智商才是未來競爭決勝負的關鍵。但研究發現一相當有趣的現象,情緒控管能力高的孩子在未來的成就竟更高。其實只要智商在一定的標準以上,學習能力及處理事情的能力不會相差太多,因此EQAQ便成為重要關鍵,而情緒控管能力及挫折忍受度,又必須從孩子的品格教育中培養。孩子6歲以後,甚至在長大成人之後,都會深受6歲以前的教育影響。

訓練情緒/專注/學習力的家庭育兒必備手冊=>

教孩子比IQ更重要的事.jpg

固執的孩子怎麼教?2-5歲的親子溝通關鍵

家中有23歲的孩子,一定常為教養問題傷透腦筋,這個階段的孩子所能理解的事情已經相當多,但他們正值人生的第一個叛逆期,不但愛挑戰父母的底線,即使訂定了規矩,他們也不想跟著做,經常擺出一副「我不要」的老大姿態,養成以情緒控制環境及父母的壞習慣。同時,許多基本的禮儀、規矩也越走越偏,為了防止錯過替孩子扶正品格的正確時機,就讓我們先從孩子的發展行為中,透視奠定品格教育基礎的秘密。

2歲,練習與人合作

2歲以下的孩子,常是個不折不扣的小霸王,眼睛裡除了自己,幾乎容不下任何人,這是因為這時期的孩子自我中心強,不擅於觀察他人,也不會跟從他人的所有指令,總是將自己的想法及欲望排在第一優先,到了2歲以後,才會開始從自我中心觀點漸漸轉為懂得與他人合作。

父母可以從遊戲或生活自理方面,以提醒的方式建議孩子,例如,吃飯時間,孩子想把自己的小椅子搬到餐桌,偏偏力氣不夠大、搬不動,卻又不肯讓父母幫忙,僵持不下,眼看滿桌飯菜都快放涼了!

這時父母可以對孩子說:「如果我們一起加油,會更容易把椅子抬起來,就可以趕快吃到好吃的飯了!」孩子過去可能急於想證明自己的能力,沒有發現合作所能帶來的好處。

3歲,團體經驗的累積

孩子到了3歲以後,已經不再是需要處處呵護的強褓嬰兒,這個時期正是孩子開始發展團體概念的最好時機。

爸媽可以提供3歲幼兒多一點加入團體的機會,從團體遊戲中,他們能觀察、模仿其他幼兒的行為,例如當其他孩子在玩搭火車時,孩子可以觀察到火車遊戲的規則──「手要搭著前面的人的肩膀,亂跑的話就不能過山洞了。」透過這樣的練習,當孩子進入一個新的團體時,便很快能夠了解狀況,適應力也就越強。 

4歲,從他律到自律

4歲是孩子從他律進化到自律的一個分界點,4歲以前的孩子經常需要爸媽提醒哪些事情不可以、不能做,父母總得費心訂定許多管教上的教條,而面對事事需要人擔心的孩子時,父母經常脫口而出「你怎麼這麼壞!」這樣的語言在孩子聽來,並無法了解實際上做哪些行為才是正確的。

因此爸媽應給予簡單、明確的教養指令,4歲幼兒「停、看、聽」的能力會大幅增加,即孩子的衝動控制能力、情緒控管能力都會提升,已經能明白父母對自己的期望,也了解當自己做出哪些行為時會遭受到讚賞及處罰。

面對這個階段的孩子,父母應嘗試漸漸放手,如吃飯、盥洗、如廁等基本生活常規,都可以先示範給孩子看一次,再讓他們自己練習動手做,如果孩子已經到了自律期,父母仍嚴格管教,凡事都要替孩子做好,不給他們練習的機會,那麼孩子不僅日後無法發揮獨立思考的能力,屆時父母也會驚覺孩子凡事都要仰賴他人。

5歲,社會能力的起步

研究發現,8個月大的寶寶就已經會出現分享的行為,越早讓孩子學習分享、等待、輪流等社會能力,孩子日後的團體能力會越強,不過在引導孩子養成這些好品格的過程中,孩子可能會以一些「童言童語」回應,讓父母不知如何應對,最常聽到孩子說「這是我先拿到的」或「這是我的」,面對孩子出現抗拒分享的行為時,父母可別以小氣鬼等負面語言揶揄孩子,而是應營造出能讓孩子練習分享的環境,例如在二寶洗澡時,向大寶借肥皂、浴盆等對他們比較無關緊要的物品,並不斷鼓勵他們分享的行為。

許多父母最頭疼的問題就是「孩子為何總是不守規矩?」。在要求孩子守規矩之前,父母應先思考自己訂下的規矩是否合理。其實孩子的好品格必須從小地方開始做起,父母也應把握自己的教養原則,若時而放縱時而嚴厲,孩子可能會不理解究竟哪些情況是不正確的。而在培養品格力的過程中,家長要記得把握「營造環境、以身作則、具體示範、主動說明、規則簡單」的基本原則,才能成功讓孩子領會並實踐優良的好品格。

★全台第一專業感統課程,全方位為孩子量身訂作(教創意,教專注,教情緒)

imag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天才領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