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媽媽來信問:小孩2歲3個月,非常膽小!沒接觸過的什麼都怕,是真得很怕,怕到會哭又尖叫,心跳很快的那種。像最近買了洗頭的浴帽,為了浴帽連洗澡也不要了,每天都在說不要洗澡也不要洗頭。去診所看醫生,只是量個身高體重也怕,不知道要怎麼教,真擔心小孩接下來讀幼稚園不知道要哭多久?要適應多久才可以減少他的害怕?

其實有很多內向、膽小孩子的爸媽,都會擔心一個問題,那就是:「很多沒接觸過的都會怕,要人陪也就算了,怎樣鼓勵他都不肯去試!」
膽小沒有錯,但從2歲後,大人要有循序漸進的教法,「膽小的孩子先教四件事」。

「你要勇敢」反而讓孩子更膽小

我們很常用「你要勇敢」這句話要孩子勇敢,但,勇敢這件事,有時反而提醒了孩子更注意恐懼這件事,升高了敏感度與防禦的機制,情緒一崩潰,最後就覆水難收了。

反過來,如果不過度提醒勇敢,先轉移注意力到其他的地方,等打完針或做完什麼有挑戰的活動,最後再鼓勵孩子"真勇敢!",這樣就會將成功與勇敢的經驗,連結在一起,而不是把恐懼與勇敢的經驗,連結在一起,大家不訪試試。

1、「不要怕!我都在」穩定孩子情緒,讓孩子更有安全感

有一些孩子容易沒有安全感,而比較退縮,父母要提醒他靠山都在,陪孩子一起面對、一起成長,對孩子說:「不要怕!有我在~」有利於讓孩子更快穩定情緒。研究發現:孩子早期依附關係愈好、愈有安全感,孩子愈勇敢!將來在認知、社會適應跟自我控制能力都會比較好。

當父母或主要照顧者給予孩子穩定的依附關係,不僅可增加他的自信心,助於孩子不停向外探索、學習。就算遭遇困難,也會以較獨立的心態去嘗試解決。因此,父母給孩子充分的愛和肯定,是讓孩子變得勇敢的首要條件!

2、「不要怕!沒有人在比賽」提升孩子耐挫力

有些孩子,比較完美主義,因為怕做不好而比較退縮,父母要提醒他,沒有人在比快、沒有人在比100分,你放心去做,不用焦慮。

當父母能陪孩子從失敗中正向歸因,不是「我很笨」而是「這次不夠努力」,也向孩子提醒,結果只是一時,但重要的是過程中的經驗累積。不用太在意是否考滿分、第一名,盡最大的努力,不斷挑戰、突破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實踐後的成就感,會讓孩子提升自我價值,如果孩子無法達成父母設定的期望,孩子將充滿挫折。沒有成就感的孩子,會失去努力的意願,甚至還有可能會成為自暴自棄的性格。

3、「不要怕!做不到都會有人幫你」減少孩子壓力

有些孩子,問題解決能力比較弱,常遇到困難會不知所措,而比較沒勇氣做下一步,父母要提醒他可以請人幫忙,提醒他是在團體生活裡。

當孩子出現怯懦行為時,往往是因為把自己想成了一個獨立的個體,而產生害怕、自卑。如果讓孩子把「我」想成「我們」,把自己的事,當成集體的事做,後面就會多很多聲援,壓力也會相應減少。

從心理學的研究出發,孩子的性格,遊戲和日常生活中表現得最為明顯,這也是調整不良性格的最佳途徑。

>>繼續閱讀>>

arrow
arrow

    天才領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