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養(尤其是隔代教養)的溝通中,父母兩方或與上一輩的討論總是很極端,當一方直接地說:「不能吃」、「某某專家說不能吃」時,往往就會產生隔闔。

在此要澄清一個概念,就是對於這類教養觀念歧異的問題,教養者必須用科學的角度去解釋。

例如:如果可以吃,可以有多少的攝取量?如果不可以,為什麼不能吃?而非只是一味固執地堅持:「什麼都不能吃?囝仔要吃就要給他吃,才會長大!」或是「偶爾吃一下又不會怎樣,你們(或我們)小時候還不是也吃這些?」

長輩的一句「沒關係」,是媽媽們聽了最想撞牆的經典名言。

零食就是零食,幫孩子找藉口最糟糕

在養孩子的過程中,我最擔心的是,主要照顧者,常常合理化一些不太正確的教養行為,例如讓孩子吃零食。常聽到的有:

1.這是日本的餅乾耶!這是哪一國的糖果耶!!~~~

=>那又如何?還不是一樣是零食?而且還不是一堆色素、香料、防腐劑...有時候標示,反而會因為他來自國外及進口,我們就忽略去看,根本沒有比較好。

2.就是因為正餐都不吃,所以孩子肯吃這些餅乾零食,比什麼都不吃還好~~~

=>這是倒果為因的做法,零食通常高鈉又很香,所以當然很容易吸引孩子的味覺,但吃多了,習慣了,正餐又怎麼會吃?所以正餐吃不下,其實是因為知道後面有零食可以吃。

3.哪有什麼不能吃?你們小時候還不是都這樣吃長大的~

=>這真是一個隔代教養大大的迷思。

>>繼續閱讀<<

arrow
arrow

    天才領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