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不管拿到什麼東西,孩子就是破壞,家裡幾乎沒有一樣東西是完整的,該怎麼辦?

                                                     出處:親子天下實戰教養2012年9月刊   作者:王宏哲/編輯部

 不管拿到什麼東西,小孩就是破壞,該怎麼辦      

 不當行為的防堵不如好好疏通!「禁止」是消極的做法,無法滿足零到五歲正在成熟的孩子內在動機及需求,父母不如了解孩子發展上的需求,思考積極的做法。例如三歲前的孩子丟東丟西,這些大人認定的「破壞」,卻是幼兒創造力的建設。

  從兒童心理發展角度看,不難發現,幼兒把玩具灑滿一地是為了看到這個新奇的結果,進而有因果的內在學習;去肢解玩具或日常用品,是因為幼兒覺得沒甚麼好玩了,想要變換不同的玩法,看看自己的行動能發明什麼新的把戲出來。面對幼兒的破壞力,採取「防堵」態度的家長,會得到的結果是,今天禁止幼兒去破壞音響,明天卻發現電視機被割了好幾道痕跡。

  而積極的方法是,在家中儘可能供適合幼兒創造力發展的環境。知道孩子會拿筆畫沙發,不妨先準備白板或圖畫紙,每天在固定的地方讓孩子畫得夠;知道孩子會破壞電腦鍵盤,可以給孩子一個舊的鍵盤。知道孩子愛亂灑媽媽的化妝盒,那麼每天讓孩子玩倒積木。

   如果孩子精力旺盛,與其讓他在家裡爬高爬低,影響父母育兒的情緒,不如帶到戶外去跑跑跳跳、玩水玩沙。

   給予符合孩子發展階段的環境成長,長久下來,身體及大腦從活動刺激中得到滿足,自然而然破壞的行為會隨之減少,隨著年齡的成長,語言理解的能力也提高,日後用講的,孩子的行為就能逐漸符合家長的期待。

    

arrow
arrow

    天才領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