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培養理性與感性兼具的孩子    兒童發展專家  王宏哲



你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是個理性的人,還是感性的人呢?你是否曾對自己說過,要是我能再理性一點或感性一點就好了?事實上,理性與感性兩種特質各有其優點,且對於人類來說是缺一不可!至於如何取得平衡的秘密,就藏在我們的左右側大腦裡。


每個人受基因影響,固然有其先天傾向的思考模式,但在5歲以前,正是孩子大腦迅速發展的關鍵時期,只要透過適當的教養,每位寶寶都有可能成為理性與感性兼具,更棒的自己! 

45e9408d-45b8-4be7-bb08-b7f9a3c7b784  

把握左右腦發展黃金期

打從出生起,老天爺就給了每位孩子不同的人生功課。所以,一個擁有理性腦的人要努力學習如何表達情感;而一個具有感性腦的人,則要懂得適時節制自己的情緒。如同經典名著《理性與感性》的結局一般,理性的姐姐愛蓮娜終能以感性克服種種障礙,與她的真愛結合。

 

而感性的妹妹瑪麗安則以理性的選擇,為自己找到了人生的歸宿。所謂理性與感性的平衡,其實,正是教我們如何擁有一個更圓滿、幸福人生的重要課題。

 

 

理性&感性的秘密

長久以來,人們喜歡以理性或感性來歸納自己的人格特質,甚至用來劃分男人、女人不同的思考模式,其實,這兩種特質同時存在於人的腦部結構中,且缺一不可,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理性和感性是如何在孩子的心靈土壤中萌芽茁壯的吧!

 

 

左腦司理性,右腦司感性?

一般來說,我們會稱左腦為「理性腦」,而稱右腦為「感性腦」,這樣的說法是否正確?天才領袖感覺統合兒童發展中心執行長王宏哲老師指出,的確,左腦是專擅於處理理性事物的腦,主要負責推理、邏輯、判斷、思考、決策、規則…等工作;而右腦則偏好於處理感性的事物,如:情感交流、情感辨識、藝術、多元智能、操作、體驗、創意…等部分。

 

然而,這個說法並不表示右腦就不處理推理、邏輯、判斷…,也不代表左腦不負責情感交流、情感辨識…,只是兩側腦各有其擅於處理的功能類別。事實上,左腦和右腦經常是相輔相成、同時處理面對龐雜的資訊。

 

 

學齡前:左右腦同步發展黃金期

舉例來說,當孩子正被爸比媽咪教導規範時,負責掌管邏輯規則的左腦(理性腦),就會開始忙碌地運作,然而此時,負責創意的右腦(感性腦)當然也閒不下來,於是我們會發現孩子經常會有叛逆、挑戰父母權威的表現,每天都在想不同的點子來把爸比媽咪的話頂回去。

 

由於這兩側的腦必須同時發展,孩子才能同時兼具理性與感性、擁有更健全的人生,因此,王宏哲老師認為,孩子偶爾向父母挑戰一下是件好事,那表示他正在進行「全腦開發」。

 

其實,左右腦的互動是一來一往的,當右腦在發想這些叛逆的點子時,左腦也會提醒他:「爸比媽咪規矩講到第三次了,如果再繼續不聽,等一下可能就沒點心吃了。」讓孩子回頭思考規則是什麼,使感性在無限延伸前可以稍做收斂。學齡前,倘若孩子的左右腦能同步、均衡地發展,將來就能同時兼具理性和感性的優點。

 

 

感性會阻礙決策嗎?

你是否曾經想過,倘若在下某個決定時能夠更理智一點,屏除一切個人情感的話,該有多好?是不是也認為,情感對於做出重要決策來說,是不需要、甚至是會礙事的元素?事實果真如此嗎?

 

笛飛兒EQ教育講師楊鈺瑩老師表示,50年前的過去,曾經認為人是100%的理性主義者,因此當時所訂定的許多法律與經濟模式也是根據「人是純理性的動物」方式在運作,例如:資本主義,然而,這些制度後來也出現各種問題,學者才開始發現,人似乎不是這麼全然理性的生物,很多時候,我們其實是用情感來做決策的。

 

國外曾有過這麼一個案例,一名車禍傷者,損傷了腦部的情緒中樞,以致他的情緒系統毀壞了,但位於前額葉、負責掌管理性思維的理智中樞仍然完好。

 

研究者原本預期,一個人倘若能夠完全不被情緒干擾,應該可以成為一個非常睿智、遇到問題可以立刻下決策,不會有絲毫遲疑、也不會因情感而猶豫或做出錯誤判斷的人,但結果卻發現,這名傷者的生活變得慘透了,光是想「午餐要吃什麼」,就要思考超過4個小時。

 

他得一一分析每種食物的優點和缺點,會不會加很多醬料、對健康造成的影響、用了哪些食材、幾大卡的熱量、吃完要花多久時間、晚餐會不會吃不下…等等,遲遲無法下決定,原來,使我們能夠做出決策的不只是理性,還有感覺。

 

 

理智、情感缺一不可

楊鈺瑩老師老師指出,從這個案例中研究者發現,情感是可以幫助一個人做出更準確決策的重要關鍵,我們常把情緒視為一種干擾,更不放心將重要的工作交付給感性重於理性的人,其實,感性和理性同等重要,一個沒有情感、情緒的人,其實什麼事都做不了。

 

但相對地,如果只憑藉感覺來做事、完全不運用理智,就會嚴重缺乏穩定性和計畫性,心情好時,對人又親又抱,心情不好時,就破口大罵、甚至砸東西,這樣的人其實也同樣什麼事都不能做,因為他被困在自己的情緒裡,對別人來說則是個不停惹麻煩的頭痛人物。

 

 

寶寶理性&感性發展5階段

理性和感性會在寶寶多大的時候開始發展?原本只懂得發洩自己的情緒,餓了就叫、痛了就哭的孩子,從什麼時候開始慢慢有了轉變?感性和情緒有什麼不同?王宏哲老師認為,寶寶的理性與感性發展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階段10個月〜6個月情緒當家期

為了生存,寶寶一出生就會有很多情緒,生氣、難過會哭,開心、安心會笑,此時理性與感性尚未開始發展,情緒的比重遠遠大於理性和感性。

 

這些情緒管理的中樞雖然在右腦,但情緒並不等於後來發展出來的感性,所謂的感性指的是能夠「感知情緒」的能力,包含了認知、覺知的層面,必須能理解、辨識自己或別人的情緒,例如:34歲的孩子能夠感同身受,覺察到媽媽是因為我不吃飯飯而生氣、難過,這才稱為感性。

 

 

階段26個月〜1理性與感性發展期

慢慢地,當寶寶越來越大之後,理性和感性同時開始發展,比重逐漸增加,和情緒取得平衡。

 

理性約在孩子6個月大時開始出現,此時的孩子正在學坐、學爬,也會大量發覺一些和成人互動的規則,當尋找規則的意志出現,就代表著理性正在逐步發展。

 

這時寶寶會察覺到,只要一哭,爸比媽咪就會過來幫忙換尿布,他也開始想知道,是不是每次只要踢一下音樂鈴,就會有聲音跑出來,他們會用感官大量地探索這個世界,對於這個世界上的規則、因果、邏輯開始感興趣,推理能力也越來越強,這就是理性一開始的發展。

 

至於感性的發展,同樣是在寶寶約6個月大的時候,8個月的寶寶就會想分享他的ㄋㄟㄋㄟ或小餅乾給媽咪,希望博得媽咪的歡心,這時孩子擁有的不只是情緒,還合併了認知和覺知情緒的能力,知道怎麼做媽咪會很開心地笑、會幫自己拍拍手,這種能夠覺察、感受並同理主要照顧者情緒的表現,就是感性一開始發展的現象。

 

 

階段31歲〜2感性取代情緒期

此階段寶寶的大腦開始發展出一些比較高等的功能,感性(包含情緒、同理、感受、覺知)會取代原本的情緒(只知道發洩,不包含認知和覺察情緒特性),和理性一起控制孩子的發展。

 

不過,同理心與感受能力在此階段只是鳴槍起跑,透過扮家家酒、老鷹捉小雞…等遊戲,逐漸發展,在34歲之後孩子的同理心和感受能力將會更加成熟。

 

王宏哲老師表示,一般來說,我們會希望孩子在1歲半以後,理性和感性就能均衡地同時發展。

 

 

階段42歲〜3教養規則建立期

這時在感性的部分,寶寶的同理心會發展得越來越好,此時建議爸比媽咪為孩子做一些覺察情緒的訓練,利用機會教育孩子,如:你知不知道這樣人家會很傷心、你知不知道弟弟在哭、你這樣捏我我會很痛啊。此時的孩子必須能夠了解一些簡單情緒的意涵,如:高興、傷心、害怕、生氣…等,除此之外,也希望爸比媽咪平時能多把自己的情緒說出來,讓孩子可以學習模仿,並且必須加上大量的臉部表情。

 

為什麼要訓練孩子的臉部表情呢?王宏哲老師指出,在腦科學研究裡,長時間面無表情代表大腦正處於負向的情緒狀態,大家可以回想看看前些日子捷運殺人事件中嫌犯的表情;此外,臉部的表情也會牽動大腦的情緒,多微笑的孩子,自然常保心情愉快,這些訓練都能幫助孩子的同理心與情緒發展。

 

至於理性的部分,此時的孩子正處於以自我為中心的時期,因此建議家長,在此階段教導孩子明確的教養規則,並且注意照顧者之間的教養一致性,才不會使孩子感到混淆;除此之外,也要在日常生活裡建立孩子適應環境的彈性,如此一來搭配上同理心的發展,未來孩子將能更順利地脫離自我中心時期。

 

 

階段53歲〜5認識複雜情緒期

此階段,理性的部分除了建立規則之外,也是時候開始訓練孩子的思考以及問題解決能力。(這部分稍後會再做說明)

 

感性的部分則要引導孩子認識所謂的「複雜情緒」,打從小嬰兒出生起,他們就擁有基本的「簡單情緒」,如:開心、害怕、生氣、難過、興奮…等,35歲之後,孩子必須能夠覺察人類的複雜情緒,如尷尬、害羞、自尊、自信、忌妒…等,還要能夠適當地表達自己的感覺。

 

如何協助孩子?王宏哲老師建議,爸比媽咪可以請孩子觀察其他人,從別人身上習得這些複雜情緒,例如:告訴他:「小明現在很害羞」、「爸爸覺得有點尷尬」。

 

此時說不定孩子會反過來問你:「什麼是尷尬?」家長就可以用舉例的方式使孩子更加了解,例如:「尷尬就是像你上次一看到爸爸回家,馬上就衝出門,沒穿鞋子就赤腳跑出來了,爸爸問你怎麼不穿鞋子的時候,你就可以說,啊,我忘記了,好尷尬喔。」如果孩子還是不懂,爸比媽咪也可以現場表演示範一次給孩子看。

 

其他像是透過繪本、卡通…等文本的親子共讀,也能協助孩子了解在日常生活情境中,各種複雜情緒的意涵及應用。

 

理性和感性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是一種雙向迴路、互相調節的關係,幫助孩子的各種行為與決策能夠更加地合時合宜。

 

 

高理性寶寶vs.高感性寶寶

受到先天基因遺傳與後天環境因素的影響,有些寶寶從日常生活中的一舉一動,爸比媽咪很容易就能觀察出,他們過度偏向理性或感性的一些特質,該怎麼做才能為孩子彌補失衡的那一部分呢?

 

 

高理性寶寶

楊鈺瑩老師表示,高理性寶寶的性格具有以下特點:

 

 

特質:

1.做事情或想事情都傾向照著一個邏輯順序來走,特別重視規則性,甚至有時好像在死守規則,不喜歡自己定下的規則被人或環境給破壞。

 

2.自律性較高,情感上也比較獨立,不容易受別人的影響。

 

3.喜歡涉獵知識,很願意運用和分享他所學到的知識,擅長做邏輯分析,他們未來的學業表現通常不差,IQ一般說來也比較高。

 

4.愛思考,未來在訓練獨立思考方面,比其他孩子來得容易。

 

 

缺點:

1.人際能力非常弱,不只限於與人互動,而是包括人與人之間所有複雜線索的辨識;例如不懂得察言觀色,無法從別人的反應了解對方的感受、心情,常常不知道別人正在生氣、傷心,所以很容易傷別人的心,照顧者也會覺得孩子特別難教。

 

2.會從曾獲得的知識去理解所謂的「禮貌」,但真實人際互動過程中的禮貌則很難學會,有時甚至有點「白目」。例如,有個叔叔在電梯裡放屁了,他也知道那是媽媽的老闆,在大家覺得尷尬、不好意思說話的時候,這個孩子可能會開口:「叔叔你為什麼放屁,放屁沒有道歉不禮貌喔!」因為這就是他以前習得的知識。

 

3.這類孩子給人的感覺很一板一眼,待人接物的彈性很低,做什麼事情都非得照著自己的意思做,堅持度很高、很固執,例如:喜愛的玩具一定要搶到手,搶不到就倒在地上哭鬧,這種只有一個原則的性格,很容易拉長他們以自我為中心的時期。

 

4.較難融入團體,但其實他們本身也因為討厭別人突如其來、預期外的舉動,而比較喜歡自己一個人玩。

 

 

感性培養3步驟

王宏哲老師指出,為高理性寶寶培養感性,有3個重要的步驟:

 

1.培養感覺

培養感覺,必須把握02歲的感官運動時期,從小帶孩子多運用感官去接觸這個世界,因為他們不可能從父母的言教裡培養出感性。例如:摸沙、摸草是一種感覺,摸完之後訊息傳到大腦,產生喜歡或不喜歡的情緒,那也是感覺,撞到東西會痛,欺負弟弟時媽媽眼睛會瞪過來…,這些都是感覺。

 

基本上,感性的養成會從培養感覺這件事情打好基礎,再慢慢進步到覺知和認知的部分,1歲多以後,感受就會慢慢從感覺當中發展出來,是一種更複雜的心理狀態,例如:被罵了會傷心難過,或被爸比媽咪抱了會開心,都是一種感受。

 

2.生活體驗

帶孩子體驗各種不同的生活經驗,因為只有體驗才能衍生出情感上的交流,例如:去故事屋聽故事,可以跟老師有很多互動,或參觀博物館、踏青、聚餐…等,更重要的是,爸比媽咪一定要跟他分享這次體驗的心情、心得以及看到了什麼,這是很重要的步驟。

 

另外,與動物接觸或飼養寵物,也可以讓孩子學習「付出」這件事情,很多家長常問養寵物最好的時間點是什麼時候?王宏哲老師建議,約3歲以後,等孩子的同理心較為成熟時,會比較適合。有了這些生活體驗,孩子的感受性會比較強,是感性發展的一個重要元素。

 

3.學習表達

表達就是要把自己的感情說出來,因為不說出來,誰也無法了解你的想法,不懂正確表達的孩子,通常只能靠宣洩情緒來表達自我,對情緒發展亦有不良的影響。

 

東方人和西方人的差別在於,西方人可以將情感表露無遺,不會害羞、不吝惜說出「我愛你」,如果我們從小沒有這樣教導孩子,孩子的情緒發展就會停留在簡單情緒的處理,但在成長的過程中,他們其實會產生越來越多的複雜感情,包括尷尬、忌妒、矛盾…等,王宏哲老師提醒父母,4歲以上的孩子需要常常練習表達自我,鼓勵他們把感覺講出來。

 

例如:為什麼不開心?2歲半的孩子會說:「我生氣,因為他搶我東西。(簡單情緒表達)」4歲的孩子則會說:「因為我最好的朋友去跟別人玩,所以我不開心。(複雜情緒表達)」

 

當一個4歲的孩子不開心卻只會發脾氣時,爸比媽咪就要反過來檢視自己的教養,是不是總是只用禁止情緒的方式來管教孩子:「可以在這麼多人面前生氣嗎?」「可以隨便發脾氣嗎?」卻沒有訓練他們適當地把心情表達出來。從小缺乏練習的孩子,長大後也會不喜歡談感覺,他的感性能力自然比別人低一截。

 

 

給爸比媽咪的建議

楊鈺瑩老師建議,爸比媽咪在與高理性寶寶相處時,應注意以下原則:

 

1.盡量讓孩子接觸同儕

高度理性的孩子本質上不想與人互動,他可能會告訴你,他比較喜歡待在家裡看故事書或是打電動,父母通常對於打電動這件事比較有警覺性,但是對於愛待在家看書這件事,反而可能覺得很棒,不會想把孩子拉出門去走走。

 

可是,如果孩子每天都只看故事書,幾乎沒有朋友,這就是一個警訊,因為如果他不擅長與人相處,將來也很難找到自己立足的一席之地,因為在這個社會上,舞台通常是別人賦予你的。

 

爸比媽咪應該鼓勵這類型孩子多和別的小朋友玩,在玩的過程中協助他們學習彈性、了解別人,以及如何與他人相處。

 

2.平時不要都照孩子的規則

這類孩子有很多屬於自己的規則,例如:早上一定要吃蛋餅、配豆漿,如果不是這樣的組合,他就覺得這根本不是早餐。然而,如果要讓他們學習彈性,爸比媽咪可以3天讓他這樣吃,但第四天起換成其他組合,如:蛋餅配米漿,他不喝就算了,但是不能永遠只照著他的規則走,也要讓他學習有時候也得向外界的規則妥協。

 

3.一個星期至少2次突發的驚喜

製造一些無預警發生的事件,例如:以往每天晚上都在家吃飯,今天突然說:「走囉〜我們出去外面吃飯吧!」讓孩子能夠適應環境中的小小衝擊。

 

 

高感性寶寶

楊鈺瑩老師表示,高感性寶寶的性格具有以下特點:

 

 

特質:

1.人際能力強,擅長與人互動、社交,擅長用情緒感染別人,具有人際魅力。

 

2.擅於察言觀色,可以從別人非常細微的變化看出對方的心情,當對方嘴裡說的話和自己感覺到的情緒不相符時,會以後者作為參考。

 

3.人際應變能力強,永遠不會讓自己掃到颱風尾,因為在風暴還沒來臨之前,他們早就閃得遠遠的。

 

 

缺點:

1.過於敏感,使得家長在教養上需要多加留意自己的用詞用語或反應態度,例如:明明從來沒對孩子說過:「爸媽希望你考第一名。」甚至在他面前總是說:「沒考第一名沒關係。」但可能因為家長看成績單時的表情,或對別的孩子的稱讚,他就很容易去解讀父母有這樣的想法。

 

2.人際應變能力很強,甚至可以讓孩子變得完全沒有原則,見風轉舵。

 

3.因為肢體語言覺察能力和同理心太強,他們很容易陷入別人的情緒裡,缺乏情緒獨立性,容易把別人的傷心以為是自己的傷心、別人的生氣以為是自己的生氣,搞不清楚哪些事情是自己真正要做的。

 

4.過度去扛別人的期待,很難拒絕別人的請求,希望成為別人的期望的樣子,但容易失去自我。

 

 

理性培養3步驟

王宏哲老師表示,為高感性寶寶培養理性,同樣有3個重要的步驟:

 

1.深度觀察

要訓練孩子的理性、讓他能判斷規則之前,一定要先學會觀察規矩、情境,以及一起玩的同儕們的習慣,這和察言觀色「直覺性的觀察」不同,必須具備更深度的觀察能力。

 

孩子在03歲階段,好奇心非常重,有時會將目光停留在一些沒接觸過的事物上,且持續一段時間,其實這就是孩子觀察的過程,很多家長此時會催促孩子,王宏哲老師認為,家長也需要練習等待。

 

舉例來說,買玩具給3歲以下的孩子玩,孩子第一件事常不是玩那個玩具,而是玩外面的盒子,那表示他平常對盒子的體驗是比較少的,正在觀察盒子,但是心急的父母總會希望孩子照著正確的方式玩玩具,結果反而破壞了孩子的玩興和他探索新事物的內在動機。

 

當孩子將注意力擺在某件事物上時,家長必須稍安勿躁,先陪伴在他的身邊,看看有什麼需要幫忙的地方,才不會無形中破壞孩子練習觀察的機會喔!

 

2.思考能力

隨著年齡逐漸成長,孩子在遊戲與學習過程中會遇到越來越多問題,需要動動小腦袋瓜來思考該怎麼處理。

 

例如:「好想玩別人手上的玩具,該怎麼騙過來,人家才不會跟我吵架?」他可能會想到:「找老師幫我去說」、或是「拿別的玩具過去交換」…等策略,這種思考能力也是理性發揮的重要步驟,且經常發生在孩子的生活情境裡。

 

此時,必須提醒家長,放手很重要,如果因為不放心、從小就一直介入孩子的遊戲、怕孩子危險、什麼都幫他做好、孩子之間的吵架也第一時間出面制止,那麼孩子的觀察、思考能力就會比較弱,問題解決的能力也發展不出來,進而影響理性判斷的能力。

 

關於思考能力的培養,王宏哲老師認為,繪本是很重要的媒介,13歲的孩子開始進入思考期,但因為他的生活經驗還不夠,思考這件事對他來說還是太抽象,因此,他必須先看看繪本裡的人物如何思考、想辦法、解決問題,才能把繪本裡具體的故事情境運用到自己身上。

 

家長要為孩子選擇有故事主角和其他人物互動情節的繪本,這和孩子的生活情境會比較類似,一些單純介紹食物或交通工具的繪本則較不適合,家長也可以經常對孩子提問:「如果你是主角,你會怎麼辦?」刺激孩子思考。

 

3.勇於提問

雖然經過思考,但一定還是有很多孩子無法解決的問題,此時孩子可能會透過提問的方式,想要參考、了解、模仿、學習別人的問題解決辦法,這是認知發展和理性發展過程中很重要的元素。

 

王宏哲老師認為,台灣的孩子在學齡前,很少能像國外的孩子一樣養成喜歡舉手發問的習慣,但是,這樣的能力最好能在35歲時訓練孩子,因為入小學後,就會因為團體擴大而使孩子更羞於在課堂中提問。

 

提問這件事的重要性在於,可以讓老師了解孩子學會了多少,也代表孩子前端做了充分的觀察與思考,且提問會持續刺激更多的觀察與思考,所以你或許會發現,長大後課業表現較好的孩子,通常都是比較愛發問的孩子,因為他們一直不斷在培養理性這件事。

 

如何培養孩子提問的習慣?首先,3歲後父母要常常問孩子問題,而不是一直在給答案,可以視孩子的能力,提供選擇題或問答題來刺激孩子自己思考。

 

例如:「你覺得要怎麼把衣服摺好?」孩子可能會胡亂回答一個答案,爸比媽咪可以反問他:「那你有沒有什麼關於摺衣服的問題要問我?」如果孩子說沒有,實際操作時卻摺得亂七八糟,爸比媽咪就可以告訴他:「下次如果你不太會摺的話,可以先問我怎麼摺比較好,我會告訴你方法。」

 

 

給爸比媽咪的建議

楊鈺瑩老師提醒,爸比媽咪在與高感性寶寶相處時,也需注意以下原則:

 

1.讓孩子多閱讀經典文學

高感性的孩子由於人際互動能力非常強,從小待人接物的手腕就很靈活,很快他就知道自己要站在哪一邊,才能為自己挖到最多好處,因此家裡的教養者們,維持一致的教養原則會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有些時候,爸比媽咪可能會覺得,我的孩子怎麼這麼賊!而他們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說謊、試著影響或是整整旁邊的人,發現自己在人際間的控制權而感覺到開心。

 

這類型的孩子更需要學習誠實、正直等人格特質,透過長久持續地閱讀經典文學,可以幫助這些孩子了解如何在人際間讓眼光看遠一點,純粹用小技巧影響人後來會有什麼好處與壞處,否則在他有限的人生經驗裡,看到的只是眼前能獲得什麼好處,可以如何最快的躲避災禍,會是很可惜的一件事。

 

2.學習情緒獨立性

這類孩子的感覺很敏銳,很容易背負著別人的情緒過生活,他必須學習了解別人的情緒跟自己沒關係,不需要太在意。爸比媽咪在有情緒時,可以主動對孩子自我揭露:「媽媽今天很傷心,因為早上和朋友吵架了,不是因為你的關係,請你給媽媽一點時間好好想一想,如果你願意關心媽媽,可以陪在媽媽旁邊,可是媽媽也可以照顧自己,所以你可以去玩,媽媽一樣會覺得你是個乖孩子。」

 

這類型的孩子,即使不清楚對他說明,他也會感覺到你的負面情緒,而且會胡思亂想,以為和自己有關。即便原因真的和他有關,家長也有必要說清楚:「因為你今天說謊,所以媽媽覺得難過,不是因為你沒有考100分。」孩子才能放下心來,不被大人的情緒波及。

 

延伸閱讀=>

    你家孩子是否老是哭鬧、情緒不穩

    總是急躁沒耐心,注意力不集中?

     http://casanovab110.pixnet.net/blog/post/4032444

 

 

兒童發展專家王宏哲

現任:天才領袖感覺統合兒童發展中心執行長

學歷:國立陽明醫學院腦科學博士班(研究進修)

經歷:東森「現在才知道」常態專家來賓、超視「請你跟我這樣過」常態專家來賓、北巿保姆協會,彭婉如基金會小兒講師

著作:《孩子的教養,你做對了嗎?兒童發展專家教你輕鬆學腦科學育兒法》、《教孩子比IQ更重要的事─兒童發展專家21堂大腦潛能課》

 

 

*更多內容請參考:【BabyLife育兒生活】20147月號。http://www.mababy.com/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天才領袖 的頭像
    天才領袖

    天才領袖感覺統合情緒教育中心

    天才領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