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面對主見很強的孩子,給台階下,別硬碰硬!

天才領袖兒童發展專家 王宏哲

2015-05-12_175655  

規矩  

如果你的孩子3歲了,你一定會發現,孩子的意見越來越多,而且變的不聽你的話,甚至可能開始唱反調,這是主見發展的開始。 針對這個年齡,我覺得教養中最重要的是,建立規矩又保持彈性這兩天有一個爸爸問我,孩子的脾氣越來越大,都已經三歲了,在坐捷運來上課時,總是這樣大哭大鬧,東西得不到,就很堅持一定要到不然不罷休。老師,你不是教我們如果孩子是無理取鬧時,要比他更堅持,避免養出予取予求的小霸王?可是也照著做了,面子及裡子都不管了,但孩子的情緒及脾氣反而更加強烈,怎麼會這樣?我回答這為爸爸:建立規矩是非常重要的,但保持有彈性的教養才是最厲害的。

例如:孩子一直在捷運上,要拿危險的物品出來丟、出來砸,你不給他,他便哭鬧,我有幾個堅守底限,保持彈性的方法,你可以試試看

第一:試著轉移注意力,"你看,博愛座上面貼著甚麼貼紙啊?好像有六個可愛的圖案耶~

第二:我會給你,但是現在車上人多不能給,下車就給你。我知道你想要,我看到了也聽到了~

第三:啊!司機先生在巡邏,好像就是前面那個叔叔,他要保持捷運車車是安靜的,不是只有我說不能吵

第四:你看看我們現在在哪一站了?剩幾站就要下車了?我們來玩找地圖遊戲

第五:你可以摸或握著你想要的東西,但不能丟。如果你可以答應做到,而且不亂哭,爸爸也可以做到。

第六:無法轉移注意力的孩子,帶他在下一站先下車,轉移陣地並告訴他,我會等你哭完及生氣完,我們再繼續上車,以免你在車車上就會想生氣。而且明確的告訴孩子,等等你上車之後,如果還是繼續哭鬧,就下車把情緒處理好,不過會浪費到時間,會少玩一點,這是你的堅持,也是有禮貌的做法。

以上這些做法,視孩子當下的情緒程度調整,當孩子情緒來的時候,真的還是要適度的尊重,給孩子台階下。對3歲以上的孩子,建立規矩時,千萬別只用硬碰硬。

新書new    

教養「心」方向

我們總是告訴孩子「要乖、要聽話、要有禮貌」,但實際上要落實這些指令,似乎有些困難。有些家長認為,隨著年紀漸增,孩子的品格就會自己調整、養成,事實上,若我們不多費心在孩子的品格教育上,可能使他們日後的人際關係受影響,甚至拖累了學業成就。現代人孩子生得少,家中寶貝總是集萬千寵愛於一身,使不少孩子養成小霸王般的個性,等家長驚覺苗頭不對,想要開始校正孩子的品行時,往往已經錯過黃金時期,父母因而必須花更多心力引導孩子回歸正軌,過程中孩子可能出現抗拒、憤怒等負面情緒。為了避免折損親子間的親密關係,不如從小開始正視品格教育,替寶貝培養伴他一生的優良品格力。

 

EQAQ>IQ  教孩子比IQ更重要的事

對不少父母來說,孩子幾歲該開始學習認讀ABC,似乎比孩子願不願意將玩具與他人分享來得更重要。但您知道嗎,孩子日後的學習能力及學業成就,與人際互動能力及在團體中的表現息息相關。

大家耳熟的名詞「EQ」,代表的是情緒控管能力,而「AQ」則為挫折忍受度,以往父母們總是在意孩子的「IQ」,認為智商才是未來競爭決勝負的關鍵。但研究發現一相當有趣的現象,情緒控管能力高的孩子在未來的成就竟更高,其實只要智商在一定的標準以上,學習能力及處理事情的能力不會相差太多,因此EQAQ便成為重要關鍵,而情緒控管能力及挫折忍受度,又必須從孩子的品格教育中培養。孩子6歲以後,甚至在長大成人之後,都會深受6歲以前受的早期教育所影響。

 

   IQ  

 

品格教育不嫌早

1歲寶寶與家中哥哥姊姊爭奪玩具時,父母經常以「寶寶還小不懂事」為由,要求年紀較長的孩子忍讓心愛的玩具,但寶寶真的不懂事嗎?

 

12歲的孩子也許表達能力不夠成熟,但大致上已經能夠清楚理解成人所說的話了,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助理教授蘇育令認為,從學齡前開始,家長就可以慢慢培養孩子從生活經驗中練習培養好品格,透過與人們及環境的社會互動,幫助孩子未來以社會所期待、接受的方式與他人相處。

 

若未從小培養孩子良好的品格力,等孩子進入幼兒園後,與同儕的互動上可能會出現困難,進而影響到情緒及學習的精神和態度。而2歲後孩子的口語能力越來越進步,除了訂定生活中的規則,也可以採互動方式,與孩子共同學習討論、說明建立好品格的原因及重要性。

 

 

品格發展4基礎

若您家中有23歲的孩子,一定正為教養問題傷透腦筋,這個階段的孩子所能理解的事情已經相當多,但他們正值人生的第一個叛逆期,不但愛挑戰父母的底線,即使訂定了規矩,他們也不想跟著做,經常擺出一副「我不要」的老大姿態,養成以情緒控制環境及父母的壞習慣。同時,許多基本的禮儀、規矩也越走越偏,為了防止錯過替孩子扶正品格的正確時機,就讓我們先從孩子的發展行為中,透視奠定品格教育基礎的秘密。

 

2歲,練習與人合作

2歲以下的孩子,常是個不折不扣的小霸王,眼睛裡除了自己,幾乎容不下任何人,這是因為這時期的孩子自我中心強,不擅於觀察他人,也不會跟從他人的所有指令,總是將自己的想法及欲望排在第一優先,到了2歲以後,才會開始從自我中心觀點漸漸轉為懂得與他人合作。父母可以從遊戲或生活自理方面,以提醒的方式建議孩子,例如,吃飯時間,孩子想把自己的小椅子搬到餐桌,偏偏力氣不夠大、搬不動,卻又不肯讓父母幫忙,僵持不下,眼看滿桌飯菜都快放涼了!這時父母可以對孩子說:「如果我們一起加油,會更容易把椅子抬起來,就可以趕快吃到好吃的飯了!」王宏哲專家指出,孩子過去可能急於想證明自己的能力,沒有發現合作所能帶來的好處。

 

 

3歲,團體經驗的累積

孩子到了3歲以後,已經不再是需要處處呵護的強褓嬰兒,這個時期正是孩子開始發展團體概念的最好時機。提供3歲幼兒多一點加入團體的機會,從團體遊戲中,他們能觀察、模仿其他幼兒的行為,例如當其他孩子在玩搭火車時,孩子可以觀察到火車遊戲的規則──「手要搭著前面的人的肩膀,亂跑的話就不能過山洞了。」透過這樣的練習,當孩子進入一個新的團體時,便很快能夠了解狀況,適應力也就越強。

 

 

4歲,從他律到自律

4歲是孩子從他律進化到自律的一個分界點,4歲以前的孩子經常需要爸媽提醒哪些事情不可以、不能做,父母總得費心訂定許多管教上的教條,而面對事事需要人擔心的孩子時,父母經常脫口而出「你怎麼這麼壞!」這樣的語言在孩子聽來,並無法了解實際上做哪些行為才是正確的。父母應給予簡單、明確的教養指令,4歲幼兒「停、看、聽」的能力會大幅增加,即孩子的衝動控制能力、情緒控管能力都會提升,已經能明白父母對自己的期望,也了解當自己做出哪些行為時會遭受到讚賞及處罰。面對這個階段的孩子,父母應嘗試漸漸放手,如吃飯、盥洗、如廁等基本生活常規,都可以先示範給孩子看一次,再讓他們自己練習動手做,如果孩子已經到了自律期,父母仍嚴格管教,凡事都要替孩子做好,不給他們練習的機會,那麼孩子不僅日後無法發揮獨立思考的能力,屆時父母也會驚覺孩子凡事都要仰賴他人。


延伸閱讀

(量身訂做/王宏哲親自設計)訓練孩子情緒力、人際社交最佳EQ遊戲課程


 

5歲,社會能力的起步

研究發現,8個月大的寶寶就已經會出現分享的行為,王宏哲專家指出,越早讓孩子學習分享、等待、輪流等社會能力,孩子日後的團體能力會越強,不過在引導孩子養成這些好品格的過程中,孩子可能會以一些「童言童語」回應,讓父母不知如何應對,最常聽到孩子說「這是我先拿到的」或「這是我的」,面對這兩種情形,家長該如何接招呢?

 

品格教育6堂課

透析孩子的發展與品格教育的關聯後,爸比媽咪是否更想了解好品格該如何具體養成呢?根據美國親職組織推動的「品格才算數!(Character Counts!)」

 

教育系統所列舉出的「品格6大支柱」,可以幫助父母進一步幫助孩子認識抽象的品格概念。

 

品格6大支柱所列出的6個特質為「尊重、責任、公平、誠信、關懷、公民」,此系統目前已經被全美逾40個州、超過千所學校、城市設定為推動品格教育的重要指標,而我們正好能根據這些面向,好好思考其中哪些品格是孩子必須具備及對孩子們的未來有何影響。

Lesson1─尊重

舉凡孩子在與人接觸的態度,及父母相當重視的禮儀舉止,甚至是與周遭環境的互動,皆包含在「尊重」的範疇內,現在就讓我們從一些具體的例子中,一窺好品格的養成小技巧。

當孩子缺乏禮貌……

當父母帶著孩子與親友見面時,總會要求孩子向對方打招呼,不過並非每個孩子都願意聽從指令,讓父母大嘆孩子怎麼會如此沒禮貌?

蘇育令教授指出,其實孩子的很多行為來自於模仿,因此若父母希望孩子能養成有禮貌的好習慣,自己就應該以身作則。

 

當孩子出現異樣眼光……

世界上充滿許多形形色色的人,孩子從小不斷被教導符合社會期待的審美觀,蘇育令教授表示,由於幼兒自我中心較強烈,因此遇到這種狀況時,父母應幫助孩子理解不同的觀點。

雖然孩子一開始接收這些新觀點時,不見得能立刻接受,但品格教育本應長期深耕,透過平時多與孩子討論不同觀點或閱讀不同類型的繪本故事,都能讓孩子以更多元的視野去認識這個世界。

 

當孩子不懂得愛護……

現代孩子在物質上獲得的滿足,往往遠超出他們所需,但在父母寵愛的同時,也不禁擔心起孩子對待物品的態度,因此與其等孩子開始出現不懂得珍惜物品的行為才焦急,不如提早預防,從小示範珍惜物品的行為。

一旦孩子出現破壞、欺侮的舉動,就要立刻提醒孩子停止這樣的行為;而有豢養寵物的家庭中,也偶見孩子們會故意捉弄寵物,其實大部分孩子的本意並非傷害,而是覺得好玩、有趣,想知道逗弄寵物時,牠們會出現哪些反應。此時父母可以告訴孩子:「你一直去拉小狗的尾巴,是覺得很好玩嗎?可是你看狗狗,牠一點都不覺得好玩,牠覺得很不舒服。」轉達寵物的感受,讓孩子透過練習同理,進而養成懂得愛護的好品格。

 

Lesson2─責任

年幼的孩子總是受到父母的庇護,但若凡事過度替孩子承擔,可能會讓孩子缺乏責任,隨著孩子年紀越大,父母在教養上會變得更困難,同儕關係也會受到影響,若能從小培養孩子的責任感,日後他們在完成自己工作的態度上,會更讓人覺得可靠。

當孩子缺乏恆心……

家中滿坑滿谷的玩具,孩子總是摸個兩下就不玩了嗎?當孩子缺乏恆心,父母總擔心會影響到日後的學習態度,但蘇育令教授呼籲,父母在替孩子選購玩具之前,應先評估孩子是否有足夠的興趣或玩具的難易度是否符合孩子的發展。

當孩子不夠自律……

父母在對待學齡前的孩子時,總凡事替他們張羅得好好的,但當孩子進入幼兒園,父母卻又突然要求孩子事事都要自己來,蘇育令教授建議,日常生活中的小舉動,都是幫助孩子練習自律的好機會,例如請孩子將自己髒掉的衣服、襪子拿到洗衣籃,平時多提供讓孩子「自己練習」的機會。

 

許多父母在教養的過程中,總是要求孩子要「盡快」,例如孩子由於動作不熟練,總是慢吞吞,不少父母在一旁看不下去,乾脆插手替孩子完成,但這樣一來,孩子便失去了「自己完成」的動力。

 

父母在行動前應思考,自己對孩子的期望為何?若是希望孩子養成「自己完成」的能力,多花一些時間又何妨?

 

英文有句諺語「Late is better than never」,翻成中文為「遲到總比沒來好」,即使需要多花一些時間,但只要孩子最終能培養出自律好品格,一切努力都相當值得。

 

Lesson3公平

在品格教育的「公平」項目中,包含了許多家長重視的面向,也是在孩子進入團體後重要的品格力,如輪流、分享等,雖然是經常掛在嘴邊提醒孩子的要事,孩子卻不一定能做到,那麼究竟該如何做,才能自然的讓這些基本卻重要的品格在孩子身上油然而生?

 

當孩子不肯輪流……

由於現在許多家庭中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因此在進入幼兒園之前,很少有機會練習「輪流」,若父母發現,在與親友聚會時,孩子不太能夠與人「輪流玩」時,可以多帶孩子到公園或其他能練習「輪流」的環境 

而若孩子對獨占物品相當堅持,父母則可以提供其他選項,例如父母可以邀請孩子一起玩翹翹板,轉移孩子想獨占物品的注意力。

 

當孩子不願意分享……

在小朋友的世界中,因為太喜歡某樣物品,不想跟別人分享,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例如當父母生第二胎,身為哥哥姊姊的大寶,對於跟弟妹分享父母的愛也會相當抗拒。

而當孩子出現抗拒分享的行為時,父母可別以小氣鬼等負面語言揶揄孩子,而是應營造出能讓孩子練習分享的環境,例如在二寶洗澡時,向大寶借肥皂、浴盆等對他們比較無關緊要的物品,並不斷鼓勵他們分享的行為。

而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也應在人際互動上表現出樂於分享的舉動,例如拜訪親友時,請孩子將水果等伴手禮交給對方,或者若社區、幼兒園有園遊會、捐書等活動時,也主動帶領孩子,將家中的物品分享出去,讓孩子感受到「我的爸爸媽媽很懂得分享,而且他們很快樂」,那麼「分享」這件事在孩子的眼中,便能漸漸從「痛苦的剝奪」轉變成「愉快的經驗」。

 

 

Lesson4─誠信

對成人來說,與人相處的誠信無疑是相當重要的良好品格之一,但對孩子來說,要承認自己做錯事,誠實講出事情的真實性,面臨可能被處罰的後果,需要相當大的勇氣,但為了培養孩子日後端正的人格,我們還要是堅守原則,以溫柔而堅定的態度,與孩子共同養成良好的誠信好品格。

 

 

當孩子說謊話……

孩子之所以會出現說謊的行為,不外乎是因為擔心受到處罰,不少父母雖然希望孩子能夠誠實,卻在孩子說出實話後,更加嚴厲的處罰孩子,蘇育令教授認為,想要避免孩子說謊,首先父母的情緒控制一定要做好,才不會讓孩子因為膽怯而養成說謊的壞習慣。 

當孩子無法說到做到……

隨著孩子逐漸長大,必須獨當一面處理的事情也越來越多,在人際相處上,若孩子能辦妥他人交待的事項、完成自己所承諾過的事項,自然能獲得較多信任與認同。

 

不過在孩子培養「說到做到」能力的過程中,很難一次就成功,建議父母可以從小事物開始讓孩子練習,經常請孩子自己拎東西,例如保管餅乾、面紙等小物,並且要明確告知孩子若未妥善保管的後果。

 

 

Lesson5─關懷

現代人的生活步調相當快速,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也變得不如從前親暱,因此在面對不熟悉的對象與環境時,孩子很難表達出自己的關懷,若父母未及時引導,久而久之,孩子便僅能冷漠的看待周遭人事物。

 

當孩子缺乏同情心……

在如今的社會裡,若能出現一絲愛與關懷,都顯得格外珍貴,因此當生活周遭出現需要幫助的對象時,父母應以身作則,帶領孩子表達情感,例如在接送孩子回家的途中,孩子看到有人意外跌倒等交通事故,在這個時刻若父母視而不見,往後孩子在同儕中看到其他幼兒跌倒、受傷時,可能就會學習父母的處事態度。

蘇育令教授表示,「同情心」對孩子來說可能是個抽象的名詞,但透過父母親自示範,孩子更能理解關懷他人的重要性。

當孩子拒絕原諒……

當孩子不小心被他人碰撞到,或是心愛的物品不慎被他人毀壞時,成人經常告訴孩子:「你要原諒他啊!」等類似語言作為教養指令,若孩子仍然表現生氣,不願諒解時,便可能被貼上「愛生氣、小氣鬼」的標籤。

其實即便是成人,也不一定能輕易原諒他人,我們又豈能要求孩子立刻做到?在我們眼中微不足道的小事,對孩子來說卻可能會造成強烈心情波動。

建議父母可以給孩子一些時間平復情緒,等孩子的情緒稍微和緩之後,再和孩子談剛剛發生的事。

 

Lesson6─公民

當孩子脫離家庭生活,開始進入其他社會團體,學習如何遵守規矩及與他人合作,是幫助孩子盡快適應社會的良方,而適應能力越強的孩子,在學習上也能更快進入狀況。

 

 

當孩子無法與他人合作……

孩子長大以後,在課業上經常需要面臨小組分工,若孩子缺乏與他人合作的能力,不僅在人際上會受到影響,也會間接影響到課業表現,因此父母可以多替孩子營造出有機會與他人合作的環境,除了與同儕遊戲的過程中可以透過搭積木、塗鴉等遊戲共同完成作品之外,父母也可以陪伴孩子一起拼拼圖。

 

 

當孩子不守規矩……

許多父母最頭疼的問題就是「孩子為何總是不守規矩?」對此蘇育令教授回應,在要求孩子守規矩之前,父母應先思考自己訂下的規矩是否合理。

其實孩子的好品格必須從小地方開始做起,父母也應把握自己的教養原則,若時而放縱時而嚴厲,孩子可能會不理解究竟哪些情況是不正確的。

而在培養品格力的過程中,家長要記得把握「營造環境、以身作則、具體示範、主動說明、規則簡單」的基本原則,才能成功讓孩子領會並實踐優良的好品格。

 

 

25  

 

兒童發展專家王宏哲親自設計情緒及專注力課程,從遊戲帶領孩

子的發展及多元智能成長=天才領袖教育中心兒童課程子的發展及多元智能成長=天才領袖教育中心兒童課程

 

媽媽首選/最專業的育兒知識都在這裡/全新育兒網站/免費專家諮詢=>天才領袖親子網

 

cover  

 

 

媽咪寶貝 12月號 NO.174

 

 

arrow
arrow

    天才領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