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不行」、「不可以」、「這你不會」、「這不可能成功」、「你應該要這樣…」……這些否定孩子的語言,你也常說嗎?小心,孩子聽久了可能產生自卑情結。

排除因先天缺陷而產生的自卑,絕大多數的自卑性格都是後天教養環境造成的,當孩子的想法常被否定,當孩子常遭到批評,當孩子常感到不被重視、不被愛,孩子就會開始懷疑自己的價值與能力,而形成「我什麼都做不好」、「沒有人喜歡我」的想法,進而沒自信,產生自卑感。

常見的8種孩子自卑行為

8001208.jpg

1.對批評語言很敏感:
大人可能只是提醒或沒有任何意圖的提起,但孩子可能就覺得被批評、比較或責罵,很容易覺得別人就是在說他。

2.害怕犯錯力求完美:
自卑的孩子很挫折、很怕錯,因為覺得錯會被嘲笑、會被責罵,因此做事會令人有完美主義的感覺,例如明明自己就可以將玩具拚好,但在放之前還是會看著大人,要大人點頭,才會開始執行。

3.常在尋求大人關注:
因為很擔心自己不被愛,希望找到自己存在的價值,就會想辦法尋求大人的關注,可惜尋求關注的方式未必是正向,有些孩子可能會會做明知不對的事,來確認爸媽是否會注意他;另一種情況是做每件事之前都習慣看著大人,確認大人反應後再決定行動。

4.愛跟別人比較:
自卑的孩子可能會很常說「XXX比我聰明」,「XXX跑得比我快…」,他們雖然不喜歡被比較,但卻仍在無形中自己也都在比較,覺得自己都不如人家。

5.會貶低自己:
會自我批評,例如說自己爛、自己廢,試圖靠著自我批評形成一種保護傘,我就是不好所以表現會不好,大家不要期望太高,但是這種負面語言說久了,依照心理學的自證式預言,自己就真的越往爛的那邊去。

6.社交退縮負面思考:
因為自卑沒自信,就會擔心跟同儕在一起時,會表現不如人、被人嘲笑,因而人際社交上會比較退縮,也不太喜歡參加團體的活動。總愛往負面去思考,試都沒試就覺得會有很壞的結果,有點像杞人憂天了。

7.耐挫力低愛發脾氣:
這類孩子抗壓性很差,本來對自己能力就沒信心了,一但又失敗,就會宛如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而更容易顯得氣餒,很常因此而暴怒。

8.缺乏安全感容易緊張:
孩子會表現得容易焦慮緊張,喜歡依賴大人、黏著大人,對於新環境的適應也會較差,沒有安全感。

爸媽要怎麼做,才能不讓孩子產生自卑情結呢?

1.不比較不批評:
爸媽要能欣賞孩子的才能,因為爸媽是孩子心中最重要的人,如果連爸媽都是一整天責備他了,孩子就更會覺得自己沒有人愛。很多爸媽會覺得孩子是需要被激勵的,因此常常會說「那個誰誰誰都可以怎樣,你是不是也應該要怎樣」,然而這樣的做法,可能只會讓孩子覺得「我就是比別人差,我就是不如人」,這豈不是讓孩子更往自卑的方向推去。

2.重視孩子的興趣:
花些時間觀察孩子的興趣與能力當孩子有想法,爸媽可以提供孩子機會,在合理的範圍內,鼓勵完成與實現,真的有困難,也能一起討論是否能有替代的方案。孩子不可能「全能」,但當孩子在某方面自認為是有能力時,就不容易產生自卑情結。

3.帶著孩子欣賞他的長處:
這就需要爸媽在日常生活中多讚許孩子,例如孩子對小動物充滿關愛,可以告訴孩子他是一個很仁慈的孩子,藉由生活上的互動,讓孩子更了解自己是什麼樣的人。

4.專屬親子時光:
好的親子關係是很重要的,爸媽需要讓孩子知道當他有需求的時候,爸媽都會在,並適時給予協助。孩子對爸媽充滿信任,感受到爸媽對他的支持,就好像是一種有隊友的感覺,不孤單就不容易自卑。

5.引導孩子正向思考:
要建立孩子正向思考,爸媽要做到多誇獎孩子努力付出的過程,而不是讚美最終的結果。爸媽也要留意,樹立起面對挫敗時的好榜樣,遇到挫折「面對、接受、轉念、改進」絕對會比「否認、生氣、抱怨、逃避」來得好。

6.讓孩子知道失敗不是爛,而是學習:
「失敗為成功之母」,這種大道理不是靠說孩子就能懂,而是藉由自己或孩子的經驗,重複讓孩子了解到,每次的失敗經驗,都是造就之後成功的踏石。

7.引導孩子融入團體:
社交也是需要教導的,孩子說「在學校沒有人跟我玩」,爸媽可能就會說「那你可以主動去找人家玩呀!」結果孩子可能試了,「五可以玩嗎?」對方說可以後,孩子依然還是無法融入,因為孩子間玩在一起是自然而然的,如果孩子一直採取被動的姿態,就會被忽略,因此爸媽可以趁假日,幫孩子找小團體,引導孩子如何容融入同儕,幫孩子解讀對方的意圖(避免負向解讀),或當孩子被拒絕時,該如何回應。

延伸閱讀:

孩子容易自我否定,該怎麼辦?

父母愛用打罵教育,會讓孩子覺得自己很糟糕!

arrow
arrow

    天才領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