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第一步:想要,不代表你就可以要
很幸運的,我的孩子有一個不但會教音樂,更會教品格的好老師。
上週,音樂老師分享了自己從小的成長故事,每當他們家的孩子下課回家後,爸爸給孩子們的第一句話,絕不是現代家長的”快點給我去寫功課”、”快點洗手準備吃飯了”、”快放下你手上的遙控器”,而是”先把每天必要的事先做完,再做你想要做的事!“。這句話,真是訓練自律的法寶,原因有四個。
第一:了解”想要,不一定就可以要”的觀念,非常適合教4歲以上的孩子。4歲以上的孩子,應該多多刺激他們思考,而不是一直用吼的,讓他們一直處在被動學習,用吼其實會越耳背的,最後還是會照著自己的意思做。
第二:指令明確,每天必要做的事,孩子一定知道,不用吼罵,把家長自己的情緒弄得很糟。
第三:有要求,也有目標,讓孩子更有動機,為了想要的事,趕快做必要的事。
第四:用先後的次序感,去訓練比較沒有時間感的孩子。
早期教育,有5件事很重要,”生活自理+語言力+思考力+專注力+情緒力”,這些發展的好不好,是將來孩子自律及與人社交互動的基礎,比認識很多字卡重要,希望大家能引導孩子盡早養成。
教自律,要從想要及必要做的事,先開始了解
隨著社會形態轉變,家庭組合模式也漸漸由大家庭轉為核心家庭,在少子化的影響下,現代父母無一不將孩子捧在手掌心,舉凡生活用品、學習環境等,皆經過重重精挑細選。但您可曾想過,當孩子習慣了無虞的日常生活、習慣了爸媽替自己安頓好一切瑣事,是否會導致他們在無形中失去培養某些重要能力的機會?
若孩子從小習慣於被父母餵吃飯,從未試著練習使用湯匙、筷子,即便年齡增長,仍無法熟練自己吃飯的技能。同樣道理,家長經常擔心孩子做不好、做不對,而急忙代替孩子完成他們應嘗試犯錯、學習的機會,這種教養模式可能造就孩子日後凡事仰賴父母,人際關係也受影響,甚至連帶拖累學業表現。因此,為了讓孩子從小培養奠定日後各方發展領域的基本能力,身為家長,更應著重於5大能力養成,協助您與孩子一同面對未來人生中的種種挑戰。
對於孩子練習自理,家長應多鼓勵及放手
3Point!自律寶寶養成之道
培養個性獨立的自律寶寶同時,父母難免會存在一些擔心,過度掌握自己生活的孩子,日後會不會變得固執難溝通?家長的心態又該如何調適?掌握以下3關鍵,讓爸比媽咪在教養過程更得心應手。
Point1 :允許錯誤發生
在教養過程中,成人經常比孩子還要著急,沒有太多的時間去溝通與等待,讓孩子無法體會在混亂中出錯的經驗是相當可惜,因為沒有人一生下來就是井然有序,每個孩子都是從混亂的玩具堆中學習收拾;從混亂的餐桌上學習吃飯技巧;從一堆衣服與鞋子裡找到自己喜歡的那一件。當這些東西我們都替孩子準備完善,或是動手幫他們做的時候,將降低孩子挑選及收拾的能力,甚至影響到孩子將來進入幼小銜接的學習力,透過日常生活周邊的處理,把一片混亂調整成有秩序、有邏輯的思維,將助於未來的學習能力。家長不但要放手讓孩子自己試著做做看,更要相信他們其實可以做得很好,多一些鼓勵及讚美,允許錯誤,才能造就充滿自信及自理能力的孩子。
Point2 :聰明拿捏標準
要提醒家長的是,讓孩子勇於嘗試是好事,但若超齡訓練、揠苗助長,則失去教養的本意,爸媽應理解孩子每個年齡的發展表現都有限制。舉例來說,面對2歲以下的寶寶,普遍家長都知道要放手讓孩子學習吃飯,可是在表現的標準上,卻往往過於嚴苛。一般2歲以下的孩子,吃飯時經常將桌面弄得凌亂不堪,或是有坐不住的情況發生,面對這樣的狀況,家長可能會大發雷霆。此時家長應將標準放低,因為孩子的手眼協調正在發展,他們對手部的穩定度及手掌、嘴巴的協調,甚至是吃飯工具的使用技巧尚未成熟,導致其無法將「自己吃飯」這件事完成得如此理想。另外,2歲以下的孩子注意力維持時間不長,享用餐點時,僅能把握前10分鐘的黃金關鍵時間,如果為了要訓練自理,每頓飯都吃1個小時,那也破壞內在的飲食動機。根據上述原因,適時放寬對孩子的標準是聰明父母的作為。
Point3 :提供適當自主權
隨著孩子年紀越來越大、動作越來越成熟、認知越來越進步,面對已具備自我思維的寶貝,親子之間難免會發生爭執,此階段家長可以嘗試與孩子彼此各退一步,商量互相都可接受的處理方式,例如:孩子在吃飯時擁有自己挟菜的權利,可以決定哪道餐點吃少一點,哪道餐點吃多一點,但是不能全盤挑食。孩子能力變高,意見也會變多,有主見的轉變可能會讓父母不知所措,對於孩子的對抗,家長若採取硬碰硬的方式處理,孩子反而會耍賴、反抗、唱反調,透過理性溝通,與孩子協商合理的期待及要求,讓大孩子在訓練自理能力的過程,掌握適當自主權與彈性。
無論是在各方面的教育上,家長經常比孩子還要急迫進行,其實尊重孩子、親子間保有一定的距離、耐心陪伴,才能讓爸比媽咪與孩子以最輕鬆舒適的步調,進行每一項能力的養成與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