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快2歲的小羽還不太會說話,雖然會說「媽媽」、「爸爸」、「嬤」、「ㄇㄞˋ(不要的台語)」等幾個比較有意義的音,但好像都是看心情才說,請小羽說他幾乎都不說,媽媽在小羽一歲半的時候就很擔心她的語言發展,因此,也帶去醫院看,但得到的回答都是現在還小,再等等看,2歲再說。

阿嬤覺得小羽可能是像爸爸,比較慢說話,多讓小羽接觸小朋友應該就沒問題了,所以媽媽積極帶小羽上了幾個親子課程,但,小羽根本就不配合老師,上課時老師在示範動作,小羽在旁邊走來走去,其他小朋友都過去找老師互動時,小羽只是看,卻無動於衷,偶爾小羽才會過去找老師,但大部分時間都自己玩自己的,媽媽原本以為小羽不喜歡這樣的律動課,可是在家聽歌時,小羽又很喜歡,有時還會做出老師教的動作。幾個月後,小羽的語言沒有進步多少,眼看著親子課的其他孩子說話越來越厲害,媽媽更擔心了,因此帶來天才領袖評估。

小羽其實認知不錯,評估時發現操作類的玩具,尤其配對類的,小羽觀察一下就會,但想要教小羽其他玩法,就不容易了,大人在那邊「你看!」,或手比了好半天,小羽幾乎不理、不看,大人需要花很大的心力才能引起小羽的注意力。當小羽完成配對,或組好積木時,有時會拿給大人看,但大人熱烈的讚美與鼓掌,小羽也只是微微笑,或自己拍手,可是過程中很少抬頭看大人反應。小羽需要人幫忙時,例如拼圖拼不進去,會拉著大人的手過去那塊拼圖上,但不會看看大人有沒有在看她需要幫忙的地方。

 

基本上,小羽這些行為都是共同注意力不好的表現,而語言發展慢,與共同注意力不好有極大的關係。「共同注意力」又稱為分享式注意力,屬於社交發展,簡單來說就是孩子要對人有興趣,會去注意其他人在注意什麼。寶寶6~8個月,就有共同注意力的發展,他們會注意看大人在看那個方向,然後朝著大人看的方向看過去,接下來他們能夠清楚知道大人到底是在看什麼,接近1歲時,孩子不僅是跟著看,還會再看回來看大人的眼神,以做確認,1歲後,孩子也會用手指比的方式,去吸引大人看,不到1歲半,就能夠用比或聲音來引起大人注意看,而且會來回確認大人有沒有在看。

 

而說話是一個與人互動溝通的方式,當孩子沒有意識到大人要與他情感交流或分享經驗時,孩子與大人之間就不太可能會有互動產生,沒有互動就不會有聆聽,沒有聆聽就不會懂語言,不懂語言就不會使用語言,不會使用語言(例如手勢、臉部表情或眼神)當然溝通就差了,更何況是說話。

孩子共同注意力不好的表現

孩子共同注意力發展的程度關係著語言發展的表現,以下是孩子共同注意力不好的表現:

1. 不會跟隨大人的手勢看過去:不論大人說「你看」,或是用聲音吸引,或是用手比,孩子都很少跟著看過去,更不會看大人眼睛注視的方向跟著看過去。

2. 對自己沒興趣的事就忽視:只關注自己有興趣的事,大人很難吸引孩子注意到大人想要孩子注意的事物,因此常有想教但孩子又不給教的感覺。

3. 不會展示自己成果給大人看:知道孩子喜歡被誇獎,但孩子完成了一個作品,也很少會拿給大人要讚美,就算有拿,大人給予讚美時,孩子也幾乎沒有在看大人讚美鼓勵的表情,少有眼神的情感交流。

4. 不會確認大人有沒有在看:孩子需要協助或想要引起大人注意時,可能會出聲或直接拉大人的手過去,但不會回過頭來看看大人到底有沒有在看。

 

要怎麼訓練孩子的共同注意力呢?

共同注意力不僅和語言發展有關,更和孩子未來的心智解讀能力息息相關,也就是孩子在團體時,能否跟隨的好,不會常需要提醒、不會常狀況外、不會白目搞不清楚現在該有的行為表現,能清楚知道團體目標是什麼,明白老師或同學說話是甚麼意思,不會誤解或說錯話等。以下方法有助於提升孩子的共同注意力:

1. 日常生活所有互動,都要確認孩子有跟大人眼神對視,大人要盡量配合孩子的身高,讓孩子容易眼睛看到大人,而大人給孩子玩具時,也盡量將玩具放在大人的眼前,讓孩子拿取玩具時,也會習慣朝著大人眼睛的方向看。

2. 大人要用誇大的方式互動,想盡辦法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多用好笑的表情或有趣的聲音來爭取孩子看久一點。

3. 肢體互動容易引起共同注意力,例如按摩、搔癢或童謠,炒蘿蔔炒蘿蔔切切切,配合肢體動作,孩子不僅容易注意到大人,有時孩子自己也會主動玩這樣的遊戲,換他引起大人的注意力。

4. 在和孩子互動時多使用手勢及臉部表情,這種非口語的溝通會比口語更有助於孩子了解你想要和他互動。

5. 模仿孩子遊戲,如果孩子玩大人很難教很難融入時,那就換大人先模仿孩子玩,這會啟動孩子大腦的鏡像神經元,有助於孩子回應你產生共同注意力。

如果父母嘗試了提升共同注意力方法,孩子的語言理解能力、注意力、互動性仍然不足,這可能就需要進一步評估,及早了解原因、及早接受訓練!

 

延伸閱讀:

孩子在團體中老是狀況外?小心是心智解讀能力出問題

 

arrow
arrow

    天才領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