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父母在管教的過程中,常會遇到「鬆緊」的問題。當孩子出現不好的行為時,總是會覺得,是不是管教太鬆了,才令孩子如此肆意妄為,因此,就會管教的更嚴格,但殊不知,正好相反,常見的情況是,爸媽管教太緊,孩子才會產生這些情緒行為問題。

很多爸媽會反問「怎麼會,以前這樣就沒事」,這是因為孩子長大了,心智變成熟了,更有自己的想法,父母教養的方式就應該有所調整,如果繼續拿管教2歲娃的方式來管教4歲孩子,就會發現不僅行不通,越嚴苛還會覺得狀況越來越糟。

教養要遵守過猶不及的原則,做太多反而會有反效果,例如:

1.大人限制太多,孩子就會叛逆

很喜歡這句諺語「當上帝為你關起一扇門,同時也會為你開啟一扇窗」,常會拿來跟家長分享,當大人一直說不行、不可以的時候,孩子只會感覺到,怎麼什麼都不行、怎麼什麼都不可以,就容易產生情緒,孩子再大一點,自己也會分析,這件事有什麼好不行,那件事怎麼會不可以,就會反抗硬要去做顯得叛逆。

因此建議爸爸媽媽,「限制」要隨著孩子的心智成熟,適度的放寬,當告訴孩子「不行、不可以」,關起孩子一扇門的時候,記得同時也要開啟另一扇窗,讓孩子知道什麼是可行、可以的,孩子才不會覺得走投無路,無所適從。

2.大人嘮叨太多,孩子就會講不聽

最近一個朋友才在抱怨他的4歲女兒,一直講不聽,念她,還會頂嘴說「不要再講了!」甚至還把耳朵摀住,超級難教。仔細了解,原來是碎念惹的禍。沒有人喜歡被嘮叨,,當大人一直嘮叨碎念,孩子就會覺得很煩、不想聽,因為覺得「每次大人都講那些,我都知道了」,而大人的感覺是,「要教你,結果你還不聽,才一直犯錯……」,就這樣惡性循環,你覺得大人跟孩子誰該先打破循環?當然應該是大人,總不會期待一個4歲小娃吧!

大人要改變平時說教的方式,確認孩知道什麼可以什麼不可以,明白告訴孩子,「媽媽相信你做得到,請加油」,孩子發現大人不一樣了,也會試著改變,當孩子有努力,就該給予讚賞,孩子才會更願意聽大人說。

3.大人幫助太多,孩子就會沒責任感

當大人什麼都幫孩子做好好的,例如隔天要上學的東西,大人都會幫忙確認準備好,孩子回到家,大人會提醒寫作業,確認寫的範圍,甚至幫忙確認鉛筆盒的鉛筆還夠不夠。相信沒有一個大人想做這麼多,一開始都是出於關心,結果發現放手孩子好像就做不好,搞到後來都放不了手了,因為孩子都不覺得這是自己該盡的責任。這問題出在大人沒拿捏好分寸,要協助還是放手不是「全有全無」,是要有技巧,可以參考〈如何培養孩子責任感〉文章。

4.大人干涉太多,孩子就會放棄

早在1~2歲,孩子發現大人一直干涉的狀況下,就會出現放棄的行為,例如玩玩具,一個新玩具,孩子正在用自己的方法探索,可是大人卻急著教孩子應該要怎麼玩,幾次下來,孩子就會放棄不玩,大人反而歸咎孩子玩玩具總沒三分鐘熱度,其實問題出在大人自己。

這應該很好想像才對,好比工作上,你有自己的想法,但老闆總是干預,是否也會覺得那算了,就老闆你告訴我,我就怎麼做好了。大人其實出發點是好的,想要孩子少走點冤枉路,但或許可以用提醒或分析的方式讓孩子思考,畢竟每個人的感受、想法不同,大人不喜歡的不代表孩子不喜歡,讓孩子多經歷、多體驗,才是培養孩子具競爭力的關鍵。

5.大人規定太多,孩子就會鑽漏洞

光規定,沒有讓孩子了解到為什麼,孩子就會去挑戰規定,例如曾有小學生回我說「老師你只有說屁股要黏在椅子上,沒有說腳不可以放在椅子上呀!」要知道規定是規定不完的,因為孩子破解了一個規定,大人就要去制定另一個規定,這件事反而讓孩子覺得很有趣,更想要去挑戰規定,找漏洞鑽。所以遇到這樣的情況,大人要做的不是訂更多的規定,而是教孩子規定背後真正的用意,可以參考這篇文章〈太聰明的孩子愛挑戰權威,更要教他六件事〉。

6.大人保護太多,孩子就會沒判斷力

因為怕孩子受到傷害,爸媽總會幫孩子避開可能帶有危險的事物,但別忘了,不能光做,還要告訴孩子為何危險,如何去判斷危險,因為大人不可能無時無刻都在小孩身邊,孩子要有基本的判斷能力。

我最近才聽到一個小三的男生,同學問他敢不敢把迴紋針放到插座裡,結果他還真的做了,所幸只有麻了一下,沒有造成什麼傷害。後來才知道,這小孩到了小三還沒有自己插插頭、拔插頭過,家裡人都不讓碰,孩子也就不知道插座有什麼危險性了。爸媽要記得,在保護孩子的同時,要帶著孩子思考,才能促進孩子發展自主判斷能力。

延伸閱讀:

幫孩子做太多,會破壞內在學習動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天才領袖 的頭像
    天才領袖

    天才領袖感覺統合情緒教育中心

    天才領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