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很自我,常常不管他人的感受,缺乏同理心,好好跟他們說都沒用,跟他講道理還是很做自己?到底該怎麼辦,先來看看「同理心不成熟」常見十行為,家裡的寶貝中幾項?
教孩子同理心爸媽先掌握這些事
1.孩子判斷是非能力未成熟,不能凡事尊重
好爸媽不是甚麼都完全尊重孩子,因為根據腦科學研究,大腦判斷是非的能力必須等到20歲左右才發育成熟,在此之前,完全的尊重等於完全的放縱,沒底線孩子會變得很自我,絕對不能凡事放手讓孩子自己做決定。
2.引導孩子說出情緒感受
少一點的說教,多一點的情緒討論,除了能夠更了解孩子的感受,也能從中帶著孩子「換位思考」,建立同理心。
3.成為孩子學習的榜樣
身教比言教還重要,日常生活中爸媽多以同理的角度,多關心他人、朋友及社會,潛移默化中也影響孩子。
4.讚美孩子良好的表現
當孩子有同理的行為表現,不要吝嗇給予讚美,孩子收到讚美,就會持續努力去做,慢慢地就會養成為習慣。
如何培養孩子同理心?
隨著孩子的年紀增長,同理心的教法也有所不同,分齡破解同理心教法。
0-3歲:教認識情緒,情緒具體化
讓孩子感受甚麼是「同理」?
可以這樣做:
1.以同理心對待孩子,例如:年紀較小的孩子可能比較容易害怕,是沒有關係的。
2.讓孩子知道喜歡怎樣被對待,例如:握著孩子的手,輕撫自己的上臂,而不是用力拍打
3.讓孩子知道到他人也會有情緒,例如:「那個小寶寶哭得好大聲,因為他不能買玩具。」
3-5歲:理解自我情緒,情緒繪本學表達
能夠同理他人的感受並非與生俱來,需要透過後天的學習養成,因此教導孩子認識情緒和感受是非常重要的。
可以這樣做:
1.透過繪本的故事情節,帶孩子進入情境,引導思考,站在角色的立場去感受,思考會有什麼樣的情緒和反應,從中訓練孩子以他人的立場出發去感受。
2.當孩子鬧脾氣、生氣時,可以告訴他:「媽媽發現你嘴嘟嘟的、小手握得好緊、看起來好像在生氣,你生氣媽媽不讓你繼續玩玩具,對嗎?你會生氣會不開心是正常的,沒有關係。」引導孩子察覺自己的情緒感受以及情緒反應的出現都是正常的,並針對孩子的行為作出說明,給每個行為所帶來的情緒反應作標籤。
3.帶著孩子緩解情緒,例如:當孩子生氣、難過時可以去抱抱娃娃或是聽聽喜歡的音樂,讓自己冷靜下來,爸爸媽媽也可以跟孩子分享自身的經驗。
5-7歲:教「他人在想什麼」完整表達
可以這樣做:
1.從日常生活所發生的事件或是故事情節中,讓孩子思考與演練。
2.透過觀察他人的言語及肢體表現,體會他人的情緒感受,增加同理。
3.鼓勵小孩說出感受,多一點情緒討論,有助於孩子理解他人的情緒行為。
7-9歲:同理心桌遊、合作型任務
這個階段的孩子已進入小學,要學習如何與人合作、溝通,融入團體社交生活,太過自我的孩子可能就很難交到朋友。
可以這樣做:
1.多參與合作型活動或桌遊,訓練正向社交發展,學會與人相處互動。
2.學會傾聽與分享,傾聽別人的經驗,分享自己的想法,讓孩子了解他人與自己的感受。
9-12歲:教「換位思考」表達內在感受
這個階段的孩子已進入中高年級,同理能力也應當更加提升,換位思考的訓練更為重要。
可以這樣做:
1.透過情緒教材帶孩子訓練情緒,例如:情緒桌遊《暴走小怪獸》桌遊讓孩子透過遊戲的設計訓練孩子「情緒表達和換位思考」,桌遊裡的卡牌也可以直接作為教具使用,完中學情緒,小孩不排斥!
2.透過電影、卡通、小說的情節帶著孩子「換位思考」,不僅能提升孩子的理解能力,也能訓練同理。
3.從日常生活中做起,遇到事情時,先帶著孩子站在別人的角度思考,再進行討論,一次次的練習,養成富有同理心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