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孩子是否不開心卻又不明說,故意用敷衍、拖延、丟三落四、作對或爭辯等方式,來發洩他的情緒,進而「攻擊」令他不滿的人或事,小心這是被動式攻擊!
被動式攻擊(passive aggressive)行為,指的是孩子表面上服從,但其實內心是不滿、生氣的,他不會直接將負面的情緒表現出來,卻會用消極、不配合的擺爛行為來發洩情緒。被動式攻擊的目的就是要讓對方期望無法實現,讓對方生氣,而且學齡前的兒童就有可能會出現被動式攻擊了。
孩子為何會有「被動式攻擊」行為?
絕大多數的學者認為,孩子會出現被動式攻擊,大多和父母的教養方式有關,爸媽的管教如果是比較嚴厲,比較沒有彈性,讓孩子感到強烈的被控制,孩子覺得無法表達自己的感受與想法,例如生氣抗議都是無效,除非達成要求,其餘免談。久了孩子也會學到直接表達生氣是沒有用的,甚至還會因為生氣而被處罰,既然如此,那就表面上順從大人,但實際上故意做不好,這樣比較不會被責罵,而且也可以不讓大人順意,令大人不高興,這就形成了被動式攻擊。
被動攻擊行為的孩子,會有怎樣的表現?
所以,有被動式攻擊行為的孩子,他們心裡想的是:
1.反正跟大人溝通都沒用
2.大人對我的要求都不合理
3.反正我努力也不會得到讚賞
4.我現在這樣都是別人害的
5.你們讓我不開心,我也要讓你們不開心
被動式攻擊的孩子,可能會用這些方式來反擊:
1.拖延
2.敷衍了事
3.生悶氣、態度差
4.繃著臉噘嘴
5.故意忘記
6.故意出錯
當以下是被動式攻擊的孩子可能常說的話:
1.因為……,所以我沒辦法(藉口一堆)
2.隨便啦!你要怎樣就怎樣(心不干情不願)
3.好啊!(不悅口氣)
4.我沒聽到你說什麼(明明就不可能沒聽到)
5.我等一下就會去做(結果一直沒做……)
並不是孩子說這些話就是被動式攻擊,還需要視孩子的情緒行為表現而定。
孩子有被動式攻擊的行為,爸媽該怎麼做呢?
1.重新建立親子溝通的方式,不再完全命令,可以提供孩子一些選擇,甚至邀孩子一起討論,但彼此都要謹記,說到做到。
2.不要對孩子的被動式攻擊行為有太多的情緒,要讓孩子感覺,原來這樣的攻擊行為也不會讓大人不開心,打破孩子的信念。
3.要求孩子時,要相當清楚明白,而且要合理,最好的狀況是邀孩子一起討論,例如媽媽認為你應該要在吃飯前將功課寫完,若孩子認為他肚子餓就是沒有辦法寫功課,那麼是否該各退一步,但絕對不是說那至少寫一半,而是具體列出,那晚餐前完成甚麼,晚餐後八點前將剩下完成,若沒有完成,請孩子提出補償辦法。
4.允許孩子表達感覺與感受,而大人也要尊重孩子的感覺與感受,才有機會改變孩子的被動攻擊心態。
教養在親子之間一直是互為因果的關係,要打破孩子被動式攻擊的惡性循環,勢必要有一方做改變,當然就是父母了,及早處理,別讓孩子的被動式攻擊行為,由傾向變成習慣,甚至成為根深的固的人格特質,這對孩子未來的職場、社交都會有很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