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米酵菌酸又一波食安危機,該如何避免?食物中毒應急法

這幾天鬧得沸沸揚揚的「米酵菌酸」食物中毒案,讓大家好擔心!到底米酵菌酸是什麼?哪些食物會產生?我們有辦法避免嗎?我們一次看:

米酵菌酸是什麼

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李建璋在臉書發文表示,米酵菌酸 (Bongkrekic Acid) 和仙人掌細菌的腸毒素 (cereulide) 都是粒線體毒素,粒線體是人體細胞能量的直接來源,粒線體急性損傷會造成猛爆性多器官衰竭,昏迷、肝、腎衰竭、休克、無發燒現象,然而,米酵菌酸比起仙人掌細菌毒更猛爆,所以當傳出死亡、重症的愈來愈多,米酵菌酸的機會就更大。

另文獻指出米酵菌酸毒性猛烈外,其無色無味無臭令人難以察覺,且適應環境力極強,透過高溫無法殺死米酵菌酸,只需1~1.5毫克即可致命,且潛伏期約為半小時至半天,嚴重者可達一至兩天,毒素抵達臟器會造成不可逆損傷,致死亡率高。

哪些食物容易產生米酵菌酸

容易產生「米酵菌酸」的食物,常見的有發酵穀物製品(粿條、河粉、腸粉)、玉米製品(玉米粉)、久泡過的木耳銀耳、糯米製品(湯圓、年糕)、椰子類食品(椰果)、黃豆類製品(天貝)等。

米酵菌酸又一波食安危機,該如何避免?食物中毒應急法

腎臟科醫師江守山表示,「米酵菌酸」的發生條件有:「在攝氏溫度22度以上、pH值不小於6,鹽巴小於2%,還要有油」在這種環境中 「米酵菌酸」容易發酵產生。

米酵菌酸如何避免?

衛生福利部表示,請不要食用長期放於不當環境的澱粉發酵食品。對於擔憂中毒的民眾,台北榮總職業醫學及臨床毒物部主任楊振昌建議,盡可能在2小時內食用完畢、妥善冷藏未食用完的食物等,冰箱為了讓冷氣流通,建議裝6-8分滿為好。

另外他強調,隔夜便當並不是毒素的溫床,將米飯類放在常溫超過2小時才是產生毒素的關鍵,未吃完的米飯類若能即時冷藏,即使吃隔夜便當也不必擔心中毒。對於大多數消費者而言,不必過度擔心食品安全問題。

食物中毒預防與處理

食安問題就藏在我們日常生活的小細節,食物中毒該怎麼處理呢?

預防食品中毒五要原則

1.要洗手:調理食品前後都需澈底洗淨,有傷口要先包紮。

2.要新鮮:食材要新鮮衛生,用水也必須乾淨無虞。

3.要生熟食分開:用不同器具處理生熟食,避免交叉污染。

4.要澈底加熱:食品中心溫度超過70℃ 細菌才容易被消滅。

5.要注意保存溫度:低於7℃ 才能抑制細菌生長;已烹調食品,或是易腐敗食品及其原料,則建議於5℃以下保存,室溫下不宜放置過久。

食物中毒常見症狀:

腹瀉、噁心、嘔吐、腹痛、發燒、頭痛及虛弱等,有時伴隨血便或膿便。抵抗力特別弱的人症狀較嚴重,甚至可能致死。症狀通常會持續1天或2天,有些會持續1週到10天。

食物中毒處理方法:

如果發生疑似食品中毒症狀時應迅速就醫,並保留剩餘食品檢體(密封並低溫冷藏,不可冷凍),醫療院所應在24小時內通知各縣市衛生單位。

 

米酵菌酸又一波食安危機,該如何避免?食物中毒應急法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天才領袖 的頭像
    天才領袖

    天才領袖感覺統合情緒教育中心

    天才領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