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說,懂孩子的心理,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因為有時候不懂孩子的心理,父母會產生不正確的教養行為,反而影響了孩子的健康;心理學研究發現,用什麼東西跟孩子交換條件,其實是在暗示孩子,更喜歡那個東西,而總是用這種教養的方法,會讓孩子最後淪陷,沉迷於你的賄賂物,孩子原本可能沒有這麼愛,卻是因為家長的做法「放大」了它。
舉個例子來說,我常在外面看到很多父母,跟孩子說:
我常說,懂孩子的心理,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因為有時候不懂孩子的心理,父母會產生不正確的教養行為,反而影響了孩子的健康;心理學研究發現,用什麼東西跟孩子交換條件,其實是在暗示孩子,更喜歡那個東西,而總是用這種教養的方法,會讓孩子最後淪陷,沉迷於你的賄賂物,孩子原本可能沒有這麼愛,卻是因為家長的做法「放大」了它。
舉個例子來說,我常在外面看到很多父母,跟孩子說: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學校是他們最重要的社交場所之一。然而,隨著孩子逐漸長大,社交圈也隨之擴大,欺負、排擠和霸凌的現象難以避免。當孩子在學校被欺負時,不能只教他「打回去」、或只教他去告訴老師!打人或被打,父母如果有正確的教育,才是讓孩子長大後,不易被欺負的關鍵。先來看看大人常犯的幾個常見教法,你們會這樣說嗎?
我們可能會跟我們自己的孩子講說,就「不要跟他玩」就好啊,但是會打人的孩子就是喜歡你的孩子,還是會來找他或者是鎖定他所以這樣的教法可能沒有效。
孩子玩遊戲總是要爭第一,輸了就生氣、哭鬧,甚至亂丟東西,耍賴不認輸,弄得爸媽很崩潰。其實,這些反應背後藏著孩子對輸贏的認知與情緒調節能力的發展狀況,輸贏只是過程,該如何面對輸,才是最重要的。如何建立孩子對輸贏有正確觀念?孩子玩輸了時要如何引導他?父母的引導方式,會深深影響孩子日後的挫折容忍度和人際互動能力。
1、遊戲輸了就發脾氣
2、很重視輸贏,跟他說沒關係也不行
3、事情做不好,都先用哭用尖叫的
4、跟預期結果不一樣就生氣
5、很愛計較不公平
6、東西做不好就馬上生氣
7、不能被批評、不肯溝通
8、在玩的時候都要人家照他的規則
9、知道會輸,就先賴皮或不玩
10、事情做不好都不會先想辦法
兒童節快到了,還在煩惱禮物該如何挑選嗎?別擔心!這次我們特別精選最受孩子好評的兒童節禮物,結合「玩樂」與「學習」,讓他們在歡笑中學會思考、表達、合作與創造力,一起過個有意義的兒童節吧!
1、根據孩子的興趣挑選,送到心坎裡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喜好,有的喜歡小動物、有的喜歡冒險解謎,選對符合他們興趣的禮物,不但更能引起興趣,也能讓孩子玩得更投入、更開心。
如果到夢幻島上可以永遠只當個孩子,你會選擇留在那裡嗎?
所有的孩子都知道一個叫做「夢幻島」的地方(Neverland),大家可以在睡夢中到那兒玩耍。島上有一個叫做彼得潘的男孩,他不但會飛,而且永遠不會長大。他是孩子們心目中的英雄,也是夢幻島上迷途的孩子們最可靠的首領。為了找尋新的故事,他和小精靈來到另一個世界,卻不小心被溫蒂及她的兩個弟弟發現……。
孩子霸道
如果大人覺得他還小,就不教他觀察別人
等他長大後會變得更自我。
孩子說謊
如果大人先處罰,卻不了解原因,
等他長大後會隱瞞更多,有事不會跟父母說。
孩子愛哭
如果大人只叫他不准哭,卻沒有教他表達情緒,
等他長大後遇到事情就會習慣壓抑。
家長們都希望孩子能夠自發自發地去學習、不用大人的催促,但「自律學習」並不是天生具備的能力,而是需要從小養成的習慣。當孩子具備自律,他們能夠主動規劃學習時間、在學習時保持專注、使用正確的讀書方法,如此學業成績必然會有顯著的提升。那該如何培養孩子的自律學習能力呢?關鍵在於以下三個核心方法,一起來看看吧!
1、回家後拖拖拉拉,浪費時間
2、讀書很沒有效率
3、學習很被動,都要人家盯
4、不會規劃時間
5、讀書常常不專心
6、不能克制欲望,容易分心
7、叫他讀書就說好累
8、靜不下心來讀書
9、訂了讀書時間都沒有辦法堅持
10、休息很久,很難啟動去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