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媽咪寶貝 6月號 NO.156 電視媒體討論著一則又一則的育兒觀點; 書報雜誌陳列著一排又一排的教養新知, 資訊爆炸的程度遠遠超載人類的想像範疇, 總是挑戰你我面對孩子的教養疑難。 但是,當部分父母試著想要找尋一套教養法則時, 那些令人頭頭是道、心有戚戚的理論, 開始讓人無法適從、出現教養焦慮, 親子關係也可能跟著被搞砸。 「育兒不需要理論,因為每個孩子都不一樣。」 本期焦點人物王宏哲表示。這也是他在臨床工作14年, |
孩子就是要玩
外表十足年輕、頂著一張娃娃臉的王宏哲,很難想像從他口中說出:
「我在臨床工作今年第十四年了,我接觸過的小孩約是12萬人次。」
我想著,如果家中育有兩位以上孩子的父母,可能總是猜不透為什麼孩子的個性都不同?
(也有可能獨生子女已經把許多父母搞得焦頭爛額),
畢竟爸爸×媽媽的教養態度不同,父母×長輩的育兒觀點也有差距,
而接觸過12萬名不同氣質的孩子,又是什麼樣的光景呢?
於是,身為天才領袖感覺統合兒童發展中心執行長的王宏哲,
決定將多年來與不同孩子的互動過程所累積的實務經驗、與同樣育有兩個小寶貝的同理心,
結合實證科學的觀念、和具體的育兒方法,供家長參考與應用。
【拖稿壓力】熬出實用育兒書
據王宏哲說為了寫出一本能讓家長輕鬆育兒的方法,
求好心切的他面對出版社總是拖稿再拖稿,就像是他跟我提到:
「多年來我的工作重點,就是要讓孩子開心!」
因為只要孩子開心,很多學習的問題往往會迎刃而解,
希望透過此書,他想要告訴家長們:
「你們放心使用(本書內容)吧,你們可以和孩子這樣玩!」
面對琳瑯滿目、資訊爆炸的教養理論,王宏哲提到:
「育兒書最讓我擔心,無論是本土或是外來翻譯書,
常常只根據養育一個、或是兩個兒女的經驗,便認為所有的孩子都可以這樣養,
這也是最可怕的一件事情,但並非每個觀念都有考慮到孩子都是獨立個體這件事,
而每個孩子的先天氣質也不一樣,像是有些孩子活動量大、有些小;
有些孩子敏感、有些鈍感;
有些注意力分散、有些集中,每一個孩子都有不一樣的先天情緒和氣質。」
這讓王宏哲深感育兒書變多,卻讓父母更茫然了,
「每個觀念看似正確,但是我究竟該怎麼做?」
所以他將長期觀察臺灣孩子、父母所得的觀念,
集結成適合臺灣父母的教養著作,
「藉由此書區分孩子有什麼樣的特質,有什麼樣的方法可以去教導這些孩子,
而不會只有一個方法。」王宏哲說道。
我的工作重點,就是要讓孩子開心!
【不急著教】孩子就是要玩
此外,王宏哲身為大臺北保母協會的老師經驗,
他也觀察到不管是新手爸媽或是保母人員,每個人都已經很會養孩子了,
但都面臨同樣問題:
「隨著孩子的年齡成長,大人們不知道要跟孩子玩什麼?
所謂的黃金三角是:遊戲、教養、環境或飲食。
『玩』這件事在孩子零到五歲的階段非常重要,孩子必須透過遊戲來刺激他們的學習。」
所以他才想寫出一本以「證據為導向」的腦科學遊戲、
也是臨床醫學遊戲、更是讓家長和孩子輕鬆玩樂的簡單遊戲,
讓家長正確啟發孩子的身心發展。
新書不強調IQ學習,從情緒培養(EQ)、耐挫提升(AQ)到創意智能(CQ),
以此原則做設計落實到親子遊戲中,王宏哲進一步指出:
「要讓家長覺得這是『有用』的遊戲,而不只是一個『好玩』的遊戲,
不過『Have Fun』才是吸引孩子的玩樂的內在動機,因此篩選遊戲也很重要。」
於是每一篇章、每一章節後,都有分齡分群的〈你可以這樣做的小遊戲〉,
也都是王宏哲工作經驗的實務分享,
他很自豪的表示:「每個遊戲在臨床經驗中都有被實際運用過」,並非天馬行空的理論。
再者,過去社會手足多,許多兒時遊戲常常是跟著同伴玩樂、學習而來,
雖然王宏哲總是提醒家長「請替你的孩子提早找一個玩伴」,
才能透過團體遊戲的過程,讓孩子自然的學習社交能力,
日後進入幼兒園時,較不會有太大的適應困難。
不過少子化當道,所以他也不斷鼓勵爸爸媽媽同時和孩子進行團體遊戲,
這樣孩子自然會有「你、我、他」的觀念,讓孩子從遊戲、動作記憶裡學習人際互動。
大人和孩子玩遊戲,無形中就是在觀察孩子。
【輕鬆育兒】跟我這樣做
其實我還是好奇的詢問王宏哲:「會不會擔心這本書造成家長另類的焦慮?」
他表示:「我的目的是要告訴家長輕鬆育兒,許多的新手爸媽比較沒有經驗,
常會上網尋求解答,一堆專家一堆意見常讓人無所適從,
但是我希望大家輕鬆育兒不要有太多壓力。」
王宏哲進一步表示,書中都附有孩子發展檢核表,
如果沒有發展或是學習上的問題,不妨透過自然的遊戲,
讓家長了解孩子的成長,縮短孩子的問題行為、刺激孩子的發展。
例如兩至三歲的孩子也是分離焦慮最強烈的時候
(編按:有分離焦慮問題的孩子,無法離開主要照顧者,
無法單獨入睡,且會有不愛上學的問題產生。引用自《教孩子比IQ更重要的事》),
這時候大人可以重複和孩子玩躲貓貓的遊戲,
讓孩子明白物體恆存的觀念,原來東西(或是人)不見了,還會再回來。
依照王宏哲的經驗,透過遊戲的引導,四到六個月後,孩子的分離焦慮逐漸會得到改善。
【遊戲學習】在玩也在觀察
反之,大人和孩子玩遊戲,無形中就是在觀察孩子,
觀察孩子的成長發展、行為動作、處理能力、情緒表徵等,
另一方面也是在減少家長的憂慮,減低父母過度擔心孩子是否有過動症、
自閉症等問題,例如,幼兒階段的孩子容易對每件事物產生好奇心、
跑上跑下、一刻都不得閒,但是現代居住環境狹隘,
常讓許多精力充沛的孩子未能從廣大的空間獲取充分的活動操作,
常以躁動不安搜尋感覺刺激,若是家長未能適時介入與處理,
孩子在學齡前常會出現學習干擾的現象,或是人際關係不佳等,
時間拉長影響的範圍也更廣。
王宏哲指出:「好動和過動在一線之隔,自閉和害羞也在一線之隔,
在醫學領域中,過動一定居少,好動一定居多;反之自閉與害羞亦然,
我們希望設計一些遊戲,提供家長怎麼引導好動和害羞的孩子」。
這便是採取預防醫學的角度,目的在於降低醫療資源的浪費,
讓家長藉由遊戲中觀察孩子的行為發展,提供適當的遊戲刺激,
不過,孩子透過遊戲無論怎麼進行都依然故我,
應諮詢專業醫療人員進一步評估。
【不可小覷】兒時遊戲功能多
全球化的推波助瀾讓資訊流通無國界,育兒知識也是。
坊間常看到哪一國的媽媽如何教出好孩子,
但我們卻忘了思考原來許多兒時的遊戲原來是通古不變的有趣與好玩,
甚至帶有讓人意想不到的學習功能。
所以王宏哲喜歡強調親子遊戲,配合兒童發展里程分門別類,
為不同年齡層的寶寶設計不同的遊戲(1~3歲、4~6歲、7歲以上為區隔),
有趣的是,全書看完,讓人有一種「這不是以前我們常玩的遊戲嗎?」
王宏哲感嘆:「很多人都不重視以前的遊戲,像是老鷹抓小雞,是會練到同理心耶。
因為當老鷹時就會同理老鷹的身分,想辦法去抓躲在母雞後面的小雞,
但同理心較差的孩子只會想要跟母雞對抗,而忘記要去抓小雞。
從遊戲中,孩子學習老鷹、母雞、小雞的角色,體會不同的感受,
知道我今天是來抓人、還是保護人、或是被保護的角色,
遊戲中有好多兒童發展上的功能性。
除了遊戲,像是扮家家酒也跟很多社交情境有關,簡單來說就是孩子白不白目,
會不會看別人臉色,兩歲多的孩子就會玩簡單的扮家家酒,
他會假裝舉起一只杯子在喝水,很開心的看你一眼,以後他會越玩越多元,
知道廚師角色要煮什麼食物,是個醫生角色就要拿聽筒、或是替娃娃打針等……,
當大人覺得扮家家酒非常幼稚時,此遊戲卻是幫孩子練習不同的心智發展,
結果現代孩子的時間大多拿來學習,少了遊戲經驗,一方面同伴也少。」
忽略俯拾即是的遊戲能夠帶給孩子的學習刺激,
王宏哲也講得明白,許多孩子自我感覺良好,其實反覆透過許多遊戲,
能相對改善以自我為中心的孩子行為,促進孩子大腦的學習和品格的基礎奠定。
所以他也希望這本書同時可以讓許多教育工作者藉以參考,
多一點觀察孩子的敏銳度,或是有更多的點子帶領孩子進行團體遊戲,
進一步了解孩子的發展行為。
【解除完美】好媽媽並不是好老師
不過,重點仍在於家長的陪伴、觀察、耐心,王宏哲表示他希望提供給家長更多的武器,
在育兒過程中增進親子關係,而非每天處理吃飯、起床氣的問題,
讓充滿鏡子角色的媽媽,變成主動和孩子玩的媽媽,
讓總是Say No的媽媽,變成Say Yes的媽媽。
但是他也指出:「媽媽不是天生的玩家,有一個觀念我一直在導正,
我希望妳們不是一個好老師角色,很多人希望媽媽也是好老師,
但好媽媽就是好媽媽、是陪伴者,她不需要很厲害,孩子以後會遇到不同的老師,
他們不需要多功能角色的媽媽,不必要什麼東西都要學習,會讓自己的壓力非常大……,
我的看法是媽媽不見得十八般武藝都要會,只要媽媽開心全家都會開心,
即使好老師也不可能有好媽媽的角色,大家是什麼角色就是什麼角色。」
媽媽不見得十八般武藝都要會。
【感同身受】專家也在不斷學習
接觸過12萬名孩子的王宏哲,自己當了爸爸後,
舉凡孩子洗澡、餵食、副食品製做等都不假手他人,
坦言原來自己當了父母之後才發現真的是很累,更能感同身受每對父母的辛苦,
以前會跟家長說:「你現在可以怎麼做,沒有效了之後我們再來討論。」
現在則是花較多的時間從事教養諮詢,
「誰養兒育女不累,固然會累但孩子也會成熟,
有些東西你教過了、孩子知道了、變守規矩了、那就是父母的成就感,
孩子本來只是一張空白的紙,他的人格會變成什麼樣子,
就是爸媽教出來的,這時候就會覺得這一切都很值得!」王宏哲說道。
總是受人諮詢的王宏哲,面對自己的育兒雜症,又該如何自處?
他笑說:「我和我老婆都是嬰幼兒教育及兒童發展的醫學專家!
我們還是有不同意見,我和長輩也有不同意見,我覺得清官難斷家務事,
我比較擅長溝通而不是據理力爭,若是長輩的教養觀念不同,
我就會親自來做一次給你看,直接讓你看就是這樣子,
其實爸媽也會偷偷學,有時候長輩會拉不下臉,想說『我養過幾個孩子,經驗比你多』,
但是時代不一樣,孩子的心智更早熟、也更難帶,
和長輩最好不要講理,一定會傷感情,也有可能雙方的方式都有錯,
不如藉由溝通提出一個最好的方法。」
完整內容請翻閱《媽咪寶貝》102.6月號
*更多內容請參考:【媽咪寶貝】2013年6月號。http://www.mabab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