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自己在孩子的心裡缺席
王宏哲
我每天工作都很忙,但接孩子,教育孩子,帶著孩子去玩很多好玩的課程及活動,甚至你知道的晚上的親子共讀時間,我從不缺席。
原因是,我不想在孩子的心裡及發展中缺席,而且,雖然不輕鬆,但我覺得這樣的陪伴,有助於我更了解我的孩子的氣質。
從前的教養,都覺得媽媽角色,跟孩子的安全感有關;其實爸爸,也是孩子依附關係及人格發展的重要人物。孩子可能1歲前不理爸爸,但1歲之後隨著心智的發展,開始想要大量探索,如過爸爸們能善用探索及玩這個特性,一定能把孩子從媽媽身邊分散注意力過來,減輕媽媽的負擔。例如:忙碌之餘,可以的親子互動,有幫孩子洗澡玩水、陪孩子閱讀、跟孩子玩玩球、塗塗鴨、帶孩子去簡單採買,假日帶著全家出門等。千萬不要當個回家只逗逗孩子的爸爸,因為這不但不易了解孩子的氣質,也很難建立孩子長大之後"跟你很親""會聽你話"的親子關係。
陪我玩,不要只是養我長大!
福山雅治主演的《我的意外爸爸》,內容探討兩種全然不同風格的父職角色,
以及與孩子相處時,究竟什麼才是建立與維繫親子關係最重要的要素?
在這齣電影裡,強烈地告訴觀眾一件事,任何社會上有成就的男人,
都很容易陷入一種迷思,那就是所謂「把家人照顧好」,就是給他們最好的經濟條件,
抱持著「我的工作很忙、很有影響力、是更重要的事情,我可以用其他方式來補償孩子,
雖然我沒有時間陪他們,但時間不是一切」的想法,
於是,讓孩子住最好的房子、讀最好的學校、學最貴的才藝。
然而,在電影裡,這樣一位高社經地位、自認為給了孩子自己最滿意的栽培的雅痞爸爸,
最後卻輸給了一位外表邋遢、經濟條件差、卻願意陪孩子玩得很瘋的水電工爸爸,
孩子選擇了後者去信任、依賴。究竟,他被這位原先根本不放在眼裡的對手擊敗的原因是什麼呢?
新一代的年輕爸爸,要能夠改變過去的舊想法,不要覺得自己工作賺錢很辛苦,就不管孩子的事,要回歸家庭中、發揮父職角色的功能,
「很多爸爸會覺得沒關係,我太太把家裡照顧得很好,孩子的事就交給她做主就好!
但是,你可以讓老婆做主,卻不能在教養裡缺席,因為你對孩子的影響其實也很大,別放棄你自己在孩子心中的地位。」
爸爸的教養優勢
1.有助孩子人格發展
天才領袖感覺統合兒童發展中心執行長王宏哲指出,很久以前的研究就證實,
爸爸不論對男寶寶或女寶寶的人格發展都有很重要的影響性,
有父親參與育兒過程的孩子,將來人格發展會相對較為健全。
這是由於男人和女人的教養方式不同,對孩子的犯錯事件看法不見得一樣,
有時媽媽認為孩子在某件事情上做錯、需要被處罰,
但爸爸可能會從其他的觀點來解釋、提供不同的想法,
讓家庭裡多一種聲音、使教養不只是獨裁者的發號施令,
這也會間接啟發孩子的創意、以及多元的思考能力,加速孩子的發展。
此外,王宏哲老師也表示,孩子其實可以分辨出一個教養者和兩個教養者之間的差異,
當教養者只有一人時,孩子很容易會踩過底線、樂於挑戰權威;
但如果同時擁有兩位教養者、且雙方口徑都一致,
孩子就比較不敢囂張、亂踩底線,教養過程也會更加順利。
2.理性的象徵
王宏哲老師認為,一般來說,男性較具理性的特質,
在育兒方面可能比較擅長講道理、為孩子分析問題並提供具體解決方案,
這種教養方式對某些氣質的孩子來說特別管用,有些孩子遇到紛爭時,
非常重視公不公平、沒有犯規…等理性層面的思考,
例如:「上次是他先玩,為什麼這次不能讓我先?」
這時如果是爸爸以理性的態度說之以理
(那這次你還是讓他先,但是等一下你可以玩久一點),可能會比較教得動。
而女性的特質通常較為敏感,思考問題時比較會從感性出發、往細節處延伸,
但如果遇上這種重秩序規則、能講道理的孩子,
就會發現他根本不吃媽媽感性教養的那一套
(例如:唉呀!他年紀比你小,你要多讓他啊),
甚至慢慢地脫離媽媽所訂下的常規,開始不斷挑戰媽媽,
因此,一個家庭裡最好同時擁有理性與感性兩種特質的教養者,
爸爸和媽媽最好一同參與育兒與教養的過程,因為每個孩子都需要同時培養理性與感性。
3.帶動大肢體動作的發展
對5歲以前的幼兒而言,大肢體動作的發展對他們來說非常重要,
舉例來說,2歲的孩子就應該會踢球了,
王宏哲老師發現,有爸爸引導的孩子,
在這類體能運動的學習發展上,普遍都有較好的表現。
研究也指出,爸爸參與育兒工作對孩子來說的確很重要,
他可能不一定需要每天打理、照顧寶寶的生活起居,
但是他必須和孩子互動、跟孩子遊戲,因為遊戲這件事情是男性比較擅長的,
是爸爸很重要的工作,那些橫衝直撞、跑跑跳跳、玩得亂七八糟、笑得稀哩嘩啦的玩法,
王宏哲老師稱作「爸爸式的野蠻玩法」,
過程裡其實包含了很多正向情緒與親子感情在其間流動。
在《爸爸陪你長大》一書中曾指出,爸爸跟孩子玩遊戲,就是對他們最好的教養,
是父親和孩子建立緊密連結很重要的一環,對孩子的發展也極為重要,
因為對孩子而言,學習和遊戲無法完全區分開來,
遊戲是他們熟悉人生許多重要課題的關鍵方式,
例如:理解別人的想法、和別人好好相處。
父子間的遊戲不只能夠鞏固彼此的關係,
也能增強孩子思考、情緒管理,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此外,校長爸爸黃登漢也認為,有爸爸的幫忙,孩子日後較容易培養出規律的運動習慣,
「孩子不見得要成為運動健將,但是他會有良好的體能基礎
(如:身體的協調性、肌力)和對運動的興趣,這些都是靠從小培養起來的。」
其實,不是媽媽沒有心陪孩子遊戲,
而是有些比較需要體力的遊戲是媽媽做不來的,
例如:讓孩子騎在背上、肩膀上…等。
如果爸爸一直沒有參與育兒過程,久而久之,
孩子也知道媽媽並不擅長玩這些體能性遊戲(講講故事倒還可以),
或媽媽整天忙家務沒有餘力陪自己玩耍,
再加上周遭的遊戲玩伴很少、又缺乏跑跳的空間場地,
孩子很容易就會身陷大肢體發展遲緩的危機當中。
4.親近戶外的習慣
校長爸爸黃登漢指出,有爸爸參與育兒的家庭,可能較常進行戶外活動,
因為男性相對來說是比較樂於探索環境、追逐陽光、上山下海的,
「以前孩子小的時候,我常帶他們到海邊,我太太到了定點就會找個陰涼的地方撐起陽傘;
而帶著小孩下去玩水,在大太陽下抓螃蟹、撈小魚,在礁石上蹦來蹦去的都是我,
孩子也因為從小就有這種成長體驗,長大後會比較勇敢、對大自然有興趣,
現在我們全家人都喜歡海,因為擁有很多共同的回憶。」
愛的教育的真正意涵
只要出國到海灘度假,都可以發覺外國爸爸特別喜歡陪孩子一起玩,
無論是在沙灘上挖洞、蓋城堡,陪孩子追逐海浪,
或抱著孩子跳進水裡、教小孩游泳,這是過去東方家庭比較缺乏的。
校長爸爸黃登漢認為,在談西方「愛的教育」時,一般人總是有個迷思,
以為愛的教育僅僅只是不打不罵的教育,不明白愛的真正意涵是什麼。
西方人因為花很多時間陪孩子、了解孩子,彼此間已有深厚的感情,
所以很多事情他們用講的就可以溝通;
如果根本沒有跟孩子相處、溝通過,遇到事情只是單純模仿西方的不打不罵教育,
最後連孩子做了什麼都搞不清楚狀況,就變成了一種溺愛。
5.給孩子冒險、跌倒的機會
校長爸爸黃登漢指出,男性的粗心有時在教養上是很有幫助的,
因為對孩子不會有過度的保護,也提供孩子一些冒險的機會。
相對來說,媽媽可能會把孩子照顧得非常安全,
安全到孩子沒有機會去探索、冒險、甚至受點傷。
但沒有跌倒過,好像也不是健全的成長,就像沒有出過海的水手,
只是在港灣裡待著,沒遇過風浪。
爸爸比較傾向鼓吹孩子「要勇敢、去試試看」;
媽媽則經常說「不要去,太危險」,兩者差距很大。
王宏哲老師也表示,如果幼兒從小全然以小心翼翼的方式來保護,
在臨床上會發現他們比較容易成為發展遲緩的族群,
但這並不是指媽媽的教養造成孩子發展遲緩,
而是環境裡如果少了爸爸這個學習模仿的對象,自然比其他孩子少了很多刺激的來源。
陰柔的社會
為什麼現在很多小男生,長大後都沒有變成大男生?
校長爸爸黃登漢認為,這是因為我們處於一個陰柔的社會,孩子從小很難遇到男老師,
幼稚園裡幾乎清一色是女老師,到了小學、中學,
10個裡面也有8〜9個是女老師,男生在環境裡找不到學習模仿的對象,
如果父職角色再不參與教養,
孩子就很難透過崇拜、模仿、進而學習到如何扮演男性的角色,
缺乏力量、勇敢、跌倒了再爬起來…等陽剛特質。
媽媽的教養優勢
1.同理孩子的委屈
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學系教授孫麗卿認為,在情緒發展方面,女性的同理能力較強,
當孩子有委屈或煩惱需要被傾聽、同情、關心、安慰時,
往往覺得跟媽媽比較好開口,例如:跌倒時,孩子不會去找爸爸,
因為得到的回饋很可能是:「又沒有關係,怎麼一點小事情就大驚小怪的!」
反而有種落井下石的感覺。
2.安全感的建立
媽媽的角色在依附關係及孩子安全感的建立上,真的是無法被取代的。
擁抱、依附對孩子來說很重要,孩子一出生就能辨識媽媽的聲音、味道,
也知道媽媽有沒有在旁邊陪我,所以媽媽在依附關係的建立上扮演很重要的角色,
而依附關係品質好壞則與未來安全感的建立有關。
因此,王宏哲老師不斷強調,0〜2歲時期應該要多抱抱孩子,
透過皮膚的接觸,會增加大腦中的血清素,
血清素會讓孩子產生正向情緒、感到快樂,長大後孩子自然不會「黏涕涕」。
如果在2歲前以為孩子還小不會認人,就經常突然性地與孩子分離,
使孩子處於錯亂的狀態、不穩定的生長環境,縱使孩子看起來似乎哭一哭就沒事了,
也只是短暫的適應,但很可能造成長時間的情緒不穩、睡眠不好、
專注力不集中、記憶力衰退…等,
更甚者還會影響孩子在未來形成缺乏安全感的人格特質。
職業媽咪如何建立寶寶安全感?
許多職業媽咪白天無法陪在寶寶身邊,對寶寶的安全感建立是否會有不良影響呢?
王宏哲老師指出,如果白天將寶寶給保母帶,只要時間和人是穩定的,就比較沒有關係,
因為在孩子心目中會建立起「她是白天的媽媽」角色的想法,
晚上媽媽盡早把寶寶接回家,如果能花一段時間跟他互動、餵個一餐、陪他睡覺,
與保母有1:1的相處時間比,媽媽該進行的工作也都有進行,母職的角色也就還算完整,
雖然白天和晚上的照顧者不同,但寶寶依舊是可以適應的。
此外,慎選保母也很重要!
3.細心的生活照顧與保護
媽媽最棒的部分,其實是在於對寶寶的生活照顧以及保護的部分,會比爸爸更加細心,
舉凡孩子發燒生病、尿布濕了、肚子餓了…等,媽媽都能很快發現或注意到,
且任何事情都會很快就聯想到孩子,
舉例來說,天氣變冷了,媽媽第一件事一定不是幫自己加衣服,而是檢查孩子有沒有穿暖,
但是爸爸相對來說則較容易只聯想到幫自己加衣服,忘記有小孩的存在,
無論吃飯也好、或其他日常生活照顧也好,
男人往往比較容易自顧自地,不像媽咪會隨時留心孩子。
先前小編的朋友就曾發生過一件糗事,足以說明這樣的情況。
某天夜裡睡夢中突然發生大地震,小編的男性友人拉著老婆就急著往外衝,
竟然忘了自己有個出生不久的寶寶也躺在旁邊,
第一個意識到寶寶存在的,總是媽媽。
4.孩子的心理諮商師
楊康臨老師指出,女性一般來說比較敏感,也善於使用言語的方式來溝通,
所以媽媽對孩子的大小事情通常會比較了解。
校長爸爸黃登漢也表示,孩子一般喜歡和媽媽談心事,在心靈層面的部分,
對媽媽的依賴較多,而對爸爸的依賴則偏向遊戲玩耍的部分。
舉例來說,孩子在學校遇到同儕相處問題、不喜歡老師,或不喜歡上學,
這種事情跟爸爸講沒什麼用,因為爸爸對這部分的心思沒有那麼細膩敏銳,
爸爸可能會說:「這又沒怎樣,討厭的同學就不要理他就好了啊!」、
「你不喜歡老師?,為什麼?她有打你嗎?別的同學有像你一樣嗎?」
爸爸比較不會同理、安慰孩子,他甚至會覺得太小題大作了!
簡單來說,爸爸不是一個好的心理諮商對象,
不太擅於在心靈層面帶領孩子進行探索,這部分媽媽比較願意傾聽孩子,
與孩子分享自己類似的經驗,因為她本身也具有這種特質。
教養困境與突破
爸爸、媽媽在育兒及教養過程中,分別容易遇上哪些困難?
另一半該如何給予支持與協助?
教養專家對於父親與母親的親職角色扮演,有哪些提醒與叮嚀呢?
育兒之路,爸爸不得其門而入
王宏哲老師表示,現代的爸爸往往不是不想幫忙,
而是不知道怎麼幫忙,因為爸爸們不像媽媽們是天生的育兒高手,
且寶寶的天性又比較喜歡接近媽媽。
但是,也不要在這種重要關頭氣餒、放棄,
爸爸如果能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多和他互動,孩子也會慢慢地往爸爸那裡靠攏喔!
很多時候,爸爸接近孩子的方法常常是錯誤的,
例如:當孩子想睡覺、肚子餓、或情緒不穩時,弄不清楚狀況的爸爸還會走過去,
對賴在媽媽身上的寶寶說:「來,爸爸抱抱,我們出去外面玩。」
孩子就更討厭爸爸了,覺得:
「現在已經很不舒服了,你還來搗亂,你的角色就是要把我和媽媽分開的!」
所以當爸爸有心想參與育兒工作時,媽媽要適時地幫忙推爸爸一把,
不要反而給予打擊和否定的語言,這些語言寶寶也會聽進去喔!
會更加深「爸爸是討厭鬼」的錯誤連結。
媽媽應該在寶寶開心時,多抱著他跟爸爸一起玩,幫寶寶對爸爸建立多一點好感,
如此一來,寶寶從小和爸爸有親密的關係基礎,長大一點之後,
爸爸自然而然就能發揮男性帶領孩子遊戲的能力,陪孩子玩一些比較刺激性的體能遊戲。
如果孩子從小沒辦法和爸爸接近的話,之後爸爸也很難跟孩子玩得起來。
給爸爸的貼心小叮嚀
1.上了一天班回家固然很累,但還是要協助老婆處理一些家務,
並且每天花一點時間逗逗孩子。
2.對寶寶來說,吃是最重要的,以食物來親近寶寶最快,試著餵寶寶吃一點東西吧!
3.盡量支援育兒的工作,給媽媽短暫的喘息時間,
如:2〜3小時的散步假、或和朋友出門逛街聚會,回到家以後的媽媽戰鬥力會不一樣喔!
4.孩子都了解你的喜怒哀樂,所以別在他們面前脫口而出負面的語言,
如:「我是爸爸,你怎麼都不找我?」
5.爸爸也試著學習媽媽常對孩子哼唱的兒歌,以此來親近孩子,讓孩子感覺熟悉不陌生。
6.經常推著嬰兒車帶寶寶出門跑跑跳跳,分散孩子對媽媽的注意力,
增加爸爸遊戲角色的重要性。
7.孩子遇到挫折時,爸爸可以試著對寶寶說:「寶貝來這裡,爸比抱抱!」
讓孩子主動趨近你,而不是急著去碰孩子。
而媽媽也要適度地離開,孩子才會「沒魚,蝦也好」地與爸爸逐漸建立起關係。
8.爸爸的角色對孩子未來的人格發展和性別認同非常重要,
因此,絕對不是只由媽媽來帶孩子就好。
媽咪〜妳累了嗎?
王宏哲老師認為,媽媽容易遇到的困難是,所有時間和注意力都投注在寶寶身上,
娛樂、社交和生活空間全都被剝奪了,情緒就容易不穩定,
尤其在寶寶1歲半前親餵母乳的辛苦媽媽們,睡眠品質一定不太好,
在心理健康及具體的育兒協助上,的確很需要爸爸的幫忙,
呼籲爸爸們給媽媽一點喘息時間休息。
爸爸有時也可以帶媽媽出去渡個小假,將孩子交給其他親人暫時照料1、2天,
甚至只有半天也沒關係;但比較令人擔心的是,媽媽自己也不放心好好地休息,
作為母親,強烈的責任感是可以想像的,
但王宏哲老師呼籲,要將育兒的責任適度地放出去,
因為在這短短的喘息時間裡,你可以獲得很多能量,
再回來照顧寶寶時,才能有更正確的判斷能力。
如果媽媽整天都面對寶寶,沒有充分休息,反而容易有失當的行為發生,
例如:寶寶哭,就覺得很煩而放著不理,或是對寶寶使用負面的語言,
如果有這些情況,就證明媽媽該休息了!
給媽媽的貼心小叮嚀
1.當爸爸有心想幫忙時,請給予適當的鼓勵,千萬不要覺得爸爸礙手礙腳,
更不要在孩子面前以負面語言批評爸爸。
2.在把寶寶交給爸爸前,先安撫孩子並且告知孩子,
由媽媽親手把寶寶交給爸爸,而不是讓爸爸從媽媽身上把孩子抱走。
3.幫爸爸做球,多對孩子說:「跟爸爸玩這麼好玩喔」、
「爸爸餵你,你吃得好棒喔」…等,孩子喜歡與爸爸親近,爸爸會更有成就感。
4.帶孩子時有情緒在所難免,但避免牽怒到有心幫忙的另一半身上。
5.每個家庭的狀況都不相同,與另一半協調,將家庭工作分配好,少比較。
6.和爸爸分享孩子可愛有趣的行為,會讓爸爸更喜歡參與育兒的過程。
7.放手讓爸爸嘗試,爸爸育兒時,媽媽要求別太高,
有心就好,畢竟男人女人在照顧孩子的細心程度上本來就是不同的
部分內容請參考:【BabyLife育兒生活】2014年1月號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