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拯救暴力小霸王
![]() 編訪撰文/育兒生活 陳映潔
諮詢/天才領袖感覺統合兒童發展中心執行長 王宏哲 |
攻擊是先天的求生工具
許多「家有暴力兒」的斯文爸比、氣質媽咪紛紛跳出來喊冤,家裡明明沒人會動粗,
孩子的攻擊行為究竟是從哪學來!?
天才領袖感覺統合兒童發展中心執行長王宏哲指出,人天生就有攻擊的基因,不論男女都有,
因為從遠古時代開始,人們為了生存,許多原始的情緒必須發展出來,且一代傳一代。
例如,「恐懼」就是一種為生存而發展出來的原始情緒,看到危險的事物會感到害怕,
進而逃生,才能保住性命;而「攻擊」亦是一種因恐懼而衍生出來的求生行為。
進入文明社會以後,由於這些原始情緒、行為逐漸派不上用場,
甚至有時反而成為「禍端」,因此在社會化的過程裡,透過後天的教育慢慢地被抑制下來。
打人才算攻擊行為?
就一般人的認知而言,攻擊行為是指對別人施加暴力,造成對方身體上的損傷,
例如:打人、推人、踢人、咬人、拿物品丟人…等肢體動作;
但其實廣義來說,攻擊行為還包括會造成別人心理傷害的各種行為,
像是言語上的侮辱、恐嚇、嘲笑…等,也都算是攻擊行為!
攻擊的種類
攻擊不只打人才算!如果孩子有以下的舉動,都算是攻擊行為唷〜
男孩是衝動型的動物
許多研究指出,男生比女生容易出現攻擊行為,而且這樣的差異大約在2歲時就已顯現。
王宏哲老師認為,這和先天大腦構造男女有別有關,男生天生活動量、衝動性較高,
所以相對容易出現攻擊行為,罹患過動症、自閉症的比例也比女生來得高。
而女生先天在情感上較為細膩,這種情緒上的複雜性恰好可以管控她的衝動性,
因為容易想東想西,就不會貿然採取行動,
但這樣的特性也使女生較容易產生情緒上的問題,如:憂鬱、焦慮…等。
此外,根據研究,男女生的攻擊行為模式也有差異,男生多傾向身體上的攻擊,
女生則較多言語攻擊。這樣的差異除了受先天因素的影響外,
可能也和女生表現出攻擊行為會比男生受到更多社會壓力有關。
男女教養大不同
因為男孩腦和女孩腦先天就有差異,引導他們降低攻擊行為的方式也略有不同。
王宏哲老師表示,當小男生出現攻擊行為時,父母只要直接明白地告訴他打人會有什麼不好的後果即可,
可以提高音量,語調上也可較為嚴厲;
至於女孩,由於聽覺神經較為敏感,同理心也比男孩發展得快,
建議用溫柔的語氣告訴她,被打的人會有什麼感受。
˙男孩版:
“你打他,他會受傷,受傷就要送去醫院打痛痛的針,
他的爸爸媽媽也會很生氣來找我們算帳,到時候我們都會被罵,
還要賠很多錢,爸爸媽媽就沒有錢買玩具給你了。”
˙女孩版:
“妳知道打人會讓別人痛痛嗎?就像妳上次跌倒流血一樣,妳還記得妳哭了很久嗎?
如果妳打人也會讓對方痛痛、哭哭,那是很難過的事情,他可能以後都不會想再跟妳玩了。”
先會動手,才會動口
由於孩子的發展是先「感覺」「動作」、後「認知」「語言」,
因此一般是先出現身體攻擊,爾後才有言語攻擊。
1歲半〜3歲:身體攻擊為主
王宏哲老師指出,孩子的攻擊行為最常發生在1歲半以後、3歲以前,
因為1、2歲的孩子語言發展尚未成熟,情緒發展會跑在前面,
因此當他覺得自己生氣都沒人理的時候,就會用動手來表達不滿並發洩壓力。
2歲以前,孩子的認知能力有限,和外界的互動也較少,雖然可能會有搶東西等行為,
但實際上並沒有攻擊的想法。2歲以後,孩子和其他人互動的機會逐漸增加,
但卻仍處於「自我中心期」,凡事以自己的想法為優先,不會考慮到他人,
如果想要某樣東西卻搶不到,很可能就會出現推人、打人之類的攻擊行為。
這時期的攻擊行為是以「工具性攻擊」為主,目的只是想獲取好處,不是故意要傷害別人。
4歲以上:言語攻擊出現
到了3、4歲以後,因為孩子的口語表達能力大大提升,能夠以口說的方式來反應自己的情緒和想法,
因此身體攻擊行為也會逐漸減少,
王宏哲老師認為,如果孩子到了3、4歲還有傷害別人的行為,
父母就要積極地介入矯正,以免養成習慣,將來到了幼兒園引發更多問題。
4、5歲以後的孩子,通常已經能夠清楚地使用語言與他人互動,也愈來愈了解行為的意義,
對行為與結果的關係開始有了自己的解讀,
所以「言語攻擊」及「敵意性攻擊」將會出現,會配合語言、刻意想讓對方難過或受到傷害。
攻擊行為隨年齡增長逐漸減少
學齡前的孩子在面對衝突情境時,反應一般比較直接,也較不懂得與他人溝通協調。
但隨著年齡增長,孩子的同理心將會發展得越來越好,
能夠理解他人行為背後的原因與其想法、感受,
配合上更高層次的認知及語言能力來解決問題,攻擊行為就會愈來愈少。
反對暴力,爸媽出招〜
雖然大多數的攻擊行為只是孩子在發展過程中的過渡現象,會隨著寶貝長大而漸漸消失;
然而,仍有部分孩子的攻擊行為會長期持續下去,甚至愈演愈烈,
因此,爸比媽咪必須隨時留意孩子的狀況,對其攻擊行為給予適當的處置與教育。
慈父慈母養出暴力兒?
在「愛的教育」意識抬頭的現今社會,父母對待孩子的態度越來越溫柔,
甚至到了父母不打孩子、孩子反過來打父母的程度!?
小編就曾親眼目睹一位媽咪在替小孩換衣服時不小心拉扯到孩子的頭髮,
孩子立刻發飆,對媽咪又搥、又踢、又捏,
這位媽咪卻只是溫柔地笑笑、無力地抗議著:「怎麼可以打媽媽呢?」實在令人不勝唏噓!
王宏哲老師指出,孩子會打父母,大多是太寵的關係,
大人可能會覺得孩子打人又不痛、長大自然就會改善了,
因此即便孩子不肯說對不起,也就作罷不處罰,
但長此以往會使孩子養成壞習慣,而且越大越難改過來,
等孩子打人會痛或引發嚴重問題時你才要他修正行為,
他會覺得很疑惑,小時候可以,為什麼現在不行?
不能依照傷害程度來處罰
只要搶東西或打人,就要介入處理,與製造傷害的程度無關!
王宏哲老師以兄弟姊妹間的打鬧為例,
常見的情況是,老大把老二推倒,老二如果哭了,老大就會被打得比較慘;
相對地,老二如果沒哭,爸媽就不太在意,
這種情況就會造成孩子認知上的混淆,使他們產生扭曲的是非觀,
有些聰明的孩子會心想:
「那我下次就輕輕打、偷偷捏,小心不要讓弟弟哭出來就好。」
由此可知,
父母對攻擊行為的制止或處罰實在不應依據「受害者」的反應強度而有差別待遇。
7方法˙改善孩子的攻擊行為
要避免孩子養成使用暴力的習慣,適當的教養方式可是非常重要的喔!
因為縱容的態度固然容易養出暴力小霸王,
但採取過於權威式的教養,甚至不時施以體罰,
則會讓孩子學習到用暴力的手段來解決問題。
王宏哲老師提出以下建議,供爸比媽咪們參考:
1.犯錯當下立即處理,大人態度必須一致
當孩子出現攻擊行為時,爸比媽咪應該立即制止,讓孩子知道這樣的行為是不被允許的。
王宏哲老師指出,父母可以先將孩子帶離現場,使他的情緒得以緩和,然後再試著和孩子溝通,
了解事情的原委及孩子的想法,並給予觀念上的引導;
為避免孩子再犯,父母可視情況給予適當的處罰,
最重要的是要找出對孩子有效、孩子會害怕的處罰方式。
舉例來說,父母可以在孩子正想玩的時候限制孩子的行動,
如:去面壁;或是剝奪孩子某些權益,如:孩子正想吃布丁,就用不能吃布丁作為處罰。
處罰的方式可以有很多種,重點是要將規則訂得清楚明確,使孩子容易遵循;
父母也要確實執行,避免出爾反爾、姑息,或教養態度不一致
(也就是沒有所謂黑臉與白臉,這點要特別注意)。
2.使孩子明白被處罰的原因
當下進行處理或處罰的原因在於,使孩子清楚明白攻擊行為與處罰之間的因果關係。
特別是對兩歲以後、語言能力已經發展出來的孩子,
爸比媽咪處罰完一定要問他:「你知不知道剛剛為什麼被我處罰?」
讓孩子去回憶自己做了什麼不被允許的行為,他才會把規範印刻在腦海裡。
聰明的孩子也許過了幾次就會告訴你:「我不敢了,下次我不要再打人了!」
如果孩子過於年幼,還不明白自己做錯什麼、該怎麼做才對,
爸比媽咪也可以請孩子觀察其他小朋友的良好行為,
藉此讓他知道怎麼樣的行為才是別人心目中認定的乖寶寶。
3.避免「以暴制暴」
很多父母在處理孩子的攻擊行為時,習慣使用「以暴制暴」的方式,
也就是讓孩子感覺到被打的痛,以為這樣就能減少他的攻擊行為。
這種想法乍聽之下似乎很有道理,然而研究結果卻不是這麼一回事,
報告指出,父母當中只要有一方傾向使用暴力,
孩子將來有攻擊行為的機會就比其他孩子高出5倍!
被父母體罰的孩子的確有很高的比例不敢再打成人,
卻很可能轉而去欺負其他同齡或較小的小孩,
因為他們已然從父母身上模仿了對弱者使用暴力的行為。
王宏哲老師表示,一個好行為的建立,至少要練習10次以上,
但一個壞習慣的養成,可能只要模仿兩次,所以父母千萬要逼自己忍住不動手。
那麼該如何有效地教導孩子呢?
首先表情要認真、姿態有架勢,眼睛要正視孩子,
孩子也不可以東張西望,彼此眼神要有接觸,再以嚴肅的態度來訓誡孩子,
讓他發現平常溫和的爸爸媽媽怎麼突然變得這麼生氣,
他才會害怕、知道你是玩真的,也才會用認真的態度來面對錯誤的行為。
4.讓情緒穩定的教養者處理
在攻擊行為發生的當下,爸比媽咪想必是又急又氣,
但是切記一定要盡量穩定自己的情緒,因為一旦有情緒就無法理性地處理及善後。
倘若發覺自己的情緒已然失控,就交給另一半或其他比較理性的教養者去處理,
才不會導致該教的沒教到,孩子反而學到了你的情緒化。
5.留意媒體的影響
除了家庭教育和天性所給予的影響外,孩子也可能從媒體上習得暴力行為,
父母需特別注意一些不適當卡通對孩子的影響,
因為學齡前的孩子特別容易把電視情節(虛擬環境)和電視外的生活(現實環境)混淆,
尤其是一些打打殺殺的劇情,很容易帶到與同儕的互動當中,
因此媒體的挑選、父母的陪伴與解釋是非常重要的。
6.帶著孩子向對方道歉
攻擊行為發生後,除了教育外,父母也要帶著孩子去跟對方道歉,
在此需注意,道歉除了說「對不起」,
還要把對不起的具體內容明確地說出來,
例如:「我剛才為了玩具打了你,這樣很不應該,下次不會了,對不起。」
有些比較狡猾的孩子,
可能會含糊不清、很快地將道歉內容一語帶過,這就代表不是真心誠意的道歉,
父母一定要確定孩子真的明白道歉的意義,
而不是讓他以為打了人之後只要說句對不起就沒事了,這點很重要!
另外,自尊心較強、愛面子的孩子可能無法讓父母馬上拖著去道歉,這時也不要強制執行,
免得孩子更拗、更不願認錯,可以先行隔離,讓他冷靜一下,過一段時間再帶他去道歉。
7.獎勵好的行為改變
當孩子的攻擊行為消失,爸比媽咪也別忘了給予獎勵,
才能達到增強、保持良好行為的效果。例如,你的孩子每次到朋友家都會打對方的小孩,
今天竟然沒動手,兩個人還很和樂地玩了一段時間,
這時候就可以獎勵他們:「你們今天都沒有吵架耶,兩個人都沒有哭,走〜我們一起去公園玩吧!」
王宏哲老師提醒,很多家長常犯的錯誤是,
認為孩子壞的行為要處罰,好的行為則是應該的,忽略孩子為了改善行為所做的努力,
其實,沒有任何好的改變是應該的,父母應該抱持這種心態,
隨時為孩子加油、鼓勵,孩子的表現才會越來越棒喔!
王宏哲
現任:天才領袖感覺統合兒童發展中心執行長
學歷:國立陽明醫學院腦科學博士班(研究進修)
經歷:緯來「姊妹淘心話」常態專家來賓、超視「請你跟我這樣過」常態專家來賓、北巿保姆協會,彭婉如基金會小兒講師
著作:《孩子的教養,你做對了嗎?兒童發展專家教你輕鬆學腦科學育兒法》、《教孩子比IQ更重要的事─兒童發展專家21堂大腦潛能課》
*更多內容請參考:【BabyLife育兒生活】 2013年11月號。http://www.mabab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