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8-孩子這些行為是內在焦慮-05-1536x1536.jpg

「焦慮」這種情緒,在嬰兒時期就已發展,但,孩子卻不容易釐清自己的感覺是焦慮,「寶寶心理苦,寶寶說不出」,這樣的負能量不斷累積,就會從其他行為找出口,轉變為其他的外顯行為。


孩子有下列行為,可能是因為內在焦慮
1. 常出現對立反抗行為小孩
當孩子感到比較無助、沒有安全感時,就可能會出現反抗的行為,想讓自己有掌控權,會較安心。

2. 不易入睡或睡不好
「睡眠問題」與「焦慮」常互為因果,孩子會因為焦慮而睡不著,而睡不夠又會容易產生焦慮情緒。

3. 常焦躁易怒
從生物本能來看,焦慮感是一種保護反應,讓人選擇要「戰」或要「逃」,因此,你會覺得孩子像刺蝟一樣,愛生氣難溝通。

4. 對自己的期待或要求過高
凡事都要贏,比賽總想得名,看起來是孩子好勝,但內心真正想法卻可能是:「我萬一沒有贏,會被笑,爸媽會失望…。」

5. 掌控慾望強
當環境一切事情都在掌控中時,是能讓人感到放心安心的,所以焦慮的孩子可能會有較強的控制慾。

6. 逃避參與一些活動
躲開令人不舒服或有壓力的事是天性,因此孩子可能會因為焦慮而逃避上台、上學等活動。

7. 常感到肚子痛或頭痛
心理容易影響生理,常緊張焦慮的孩子,很容易有腸胃的不適感,甚至頭痛。

8. 對不確定的事容易感到不耐煩
在等待事情確定前,焦慮的孩子容易顯得不耐煩,例如說好了看明天天氣決定去哪玩,但孩子今晚可能就會一直盧,那媽媽你覺得明天…。

333.png

9. 常想東想西無法專心
焦慮的孩子很容易陷入自己的想法中,而無法專心於現在該做的事。

10. 容易哭情緒崩潰
焦慮的情緒常累積到一個程度時就會爆發出來,因此孩子可能上一秒很ok,下一秒卻因為一件小事就大哭,令人摸不著頭緒。

11. 對事情常過度計畫
因為想要掌控,所以會很仔細規劃,甚至太過頭,例如連外出野餐,連吃東西的順序都要先規劃好。

12. 容易感到擔心
焦慮很容易產生負面想法,令大人覺得杞人憂天,例如在家睡不著,因為擔心有壞人狙擊他。


有內在焦慮的孩子,爸媽要掌握6個關鍵想法

1. 教孩子處理焦慮,而不是叫孩子不要焦慮
基本上焦慮是一種正常的感覺,只是有些人比較容易焦慮,有些人比較不會,叫孩子不要焦慮那是不可能的,但你卻可以教孩子妥善調節焦慮的方法,例如給予孩子一些安心小物或勇氣印章,讓孩子減緩上學時的焦慮感。

2. 教孩子面對焦慮,而不是帶孩子逃避焦慮
孩子越焦慮,大人一定要越淡定,對於令孩子焦慮的事情,大人可以漸進地讓孩子適應,而不是因為擔心或捨不得孩子的情緒反應,而選擇讓孩子遠離這樣的焦慮事情,想說大一點就會好。例如不願上學的孩子,不是直接撤退,而是該與校方討論,漸進適應的方式。

42558915_l-1536x1025.jpg

3. 引導孩子說出感覺,不要誘導式問話
多探究孩子行為背後的內在原因,可以從詢問感受開始,例如你對這件事情這麼生氣,是因為老師說的話讓你感覺…?千萬不要依照大人的直覺來問話,例如你生氣是不是因為你覺得老師講話太兇…,這就是誘導式問話,孩子很容易就會接著你的話說「是」,那你就不容易查到原因了。

4. 多站在孩子的立場思考,經驗分享
教孩子最怕讓孩子覺得你跟他是有距離、不同世界的人,如果你也能跟焦慮的孩子分享你自己處理焦慮的經驗,孩子會覺得你是懂他的,跟他是一樣的人,孩子越能接受你的意見與想法。

5. 帶著孩子認識焦慮感
可以利用繪本或故事,讓孩子了解什麼是焦慮感,身體會有甚麼樣的反應,什麼是合理的焦慮,什麼是過度的焦慮,例如杞人憂天的故事,讓孩子理解過度焦慮的表現,旁人可能會有甚麼樣的感受,讓孩子學習察覺自己焦慮程度。

6. 鼓勵孩子與焦慮共處
焦慮沒有什麼不好,但過多的焦慮會影響孩子的判斷力,焦慮會讓你變得只想要按照同樣的計畫進行,但有時候你會發現換個方式結果也會很好,爸爸媽媽就可以偶爾來幾次隨意地出遊,例如哪個公車先到,我們就去哪裡玩,有彈性,不刻意規劃,讓孩子多幾次這樣的正向經驗,對他們是很有幫助的。

arrow
arrow

    天才領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