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04206684_fb-link.jpg

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已明定禁止體罰小孩,但我國民法第一○八五條仍賦予家長懲戒權,法務部將提出修法草案,明定父母「不得對子女為身心暴力行為」,不論是生理體罰或心理羞辱,都可能被視為違法,相關草案將於近日公告。

這樣的修法你們贊成嗎?如果都不能體罰,還有什麼有效處罰方式?本篇也幫大家整理了5個好用的方法,記得看到最後!

掌摑、辱罵、不給飯吃等都違法?

我國《民法》第一○八四條第二項規定:「父母對於未成年之子女,有保護及教養之權利義務。」第一○八五條規定:「父母得於必要範圍內懲戒其子女。」提供父母懲戒子女的法律依據。

但兒童權利公約第十九條則載明「兒童接受父母照顧時,不受到任何形式之身心暴力、傷害或虐待、疏忽或疏失、不當對待或剝削,包括性虐待」,與目前民法對父母懲戒權的設計框架不同。

根據自由時報提到,民法修正後,掌摑、掐頸、辱罵、當街罰跪、不給飯吃等行為,都屬違法;至於罰站、罰寫,則得視時間長短、頻率、場所、發展程度等綜合考量才能判斷。而家長濫罰子女,法院除可依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命其接受親職教育,還可依民法一○九○條規定,宣告停止親權。

這樣的修法,家長們認同嗎?國教盟家長部部長王瀚陽則提出疑慮,包括教育權與懲戒權的區別?什麼是合理與紀律的管教方式,而不是身心暴力行為?應該邀請關心教育的家長參與修法過程,同時明訂相關定義,並介紹其他非暴力管教孩子的方法。

法律只是用來防弊,關鍵還是在於提升教養素養

其實日本國會也在2022年12月10日修正通過民法,將刪除現行賦予父母的「懲戒權」,明文禁止「體罰或其他足以對孩童身心健康發展帶來有害影響的言行」。

家長懲戒權是否移除,社會仍存在不同意見。贊成者認為,可減少兒童受虐事件,防止家庭悲劇發生,維護兒童人權能向前邁進一大步。反對者認為,家長缺乏懲戒權,將會束手無策,無法有效約束孩子不當行為,倘若缺乏法律依據,未來管教孩子,勢必動輒得咎。

然而法律規範只是最後一道防範手段,最重要的還是透過教育途徑,提升家長的教養觀念。台灣司法人權進步協會秘書長柯怡如也提到,子女不是父母的附隨物或財產,而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使用逾越必要限度的懲戒,縱使在短時間內會讓子女因恐懼而屈服,但就長期而言,絕對使親子關係崩裂,更可能招致法律責任,可謂得不償失。

那不要體罰、都不要打,孩子要怎麼管教?其實除了體罰,家長可以用下面提到的五種方式處罰會更加有效, 一起往下看!

體罰對孩子的3大傷害,所有家長都該知道

首先一開始,先來看看現今的實證研究中,有提到哪些體罰對孩子的危害:

1.長期怒吼,會造成孩子情緒調節中樞出問題

2022年蒙特婁大學及史丹福大學的研究發現,長期受到父母嚴厲怒罵的兒童,他們的「前額葉皮層」和「杏仁核」較小,這兩個區塊主要是是人體調節情緒和焦慮的關鍵中樞。

若該部位萎縮,會增加罹患憂鬱、躁鬱的機率,也影響孩子的社會和情感發展,以及他們的大腦發育。(長期對孩子怒吼,竟會導致大腦結構改變,情緒更焦慮)

2.體罰使孩子攻擊性增強,長大反社會人格機率高

2010年美國杜蘭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孩子一個月被打屁股超過2次的幼童,兩年後發生攻擊行為的風險增加了50%。他們觀察2400多名幼童後證實,3歲時愈常被打屁股的孩子,到5歲時愈可能出現攻擊他人的傾向。

而且體罰與孩子反社會的行為也有關聯。2008年,Joan Durrant通過研究發現,對孩子的體罰程度越高,兒童反社會行為的程度就會越高容易導致對兄弟姐妹、同齡人、父母的攻擊行為。

美國德州大學和密西根大學2016年的研究也發現:小時後被打的孩子,長大後比較容易罹患精神疾病。學者從近50年的研究中發現,小時候被打的越兇,長大後更有可能會出現「反社會人格」;而且學者強調,其大多數都不是很嚴重的施暴或重罰,而是像打手心、打屁股或輕打四肢等輕微體罰,就會讓孩子潛移默化地產生陰影。

3.體罰使孩子為了逃避傷害,變得更容易說謊

人在面臨危險的時候總是會逃跑,孩子也是一樣。當他們犯了錯,知道將會受到嚴格處罰時,基於害怕權威的人性本質,一定不會有孩子願意承認。因此如果我們秉持著犯了錯就要打,會導致孩子養成說謊的習慣。

111.1019-每週一物-引導不說謊套書-1_工作區域-15.jpg

不能體罰不能打,爸媽可以怎麼有效處罰?

打孩子,孩子只是皮肉痛,為了逃避處罰,當下立刻跟你說下次不敢了,可是經常連自己犯什麼錯都不知道!這不是正確的教養,你可以試試看其他的懲罰方式:

1.帶孩子去罰站讀秒,結束時,讓他說對不起

並完整的說出「我下次再也不敢再打弟弟了!」等錯誤行為。

2.時間暫停,限制活動

把孩子抓到面前來,時間暫停,限制他接下來的活動,請他好好看著你,跟他說你現在非常生氣,因為他做了一件非常危險的事,不准嘻皮笑臉,請他自己觀察他做了什麼,”例如他動手,讓人家痛到哭,他喜歡這樣嗎?”

3.罰勞務活動

「收玩具」、「整理家理」、「幫忙當小幫手」等,來換取原諒!

4.禁止孩子最喜歡的活動當作懲罰

「亂丟玩具沒收拾好,就不會有再玩下一個遙控車的機會」,「鞋子亂丟,就不要出門,戶外的活動是你自己擔誤的,你越慢,玩的時間及項目就越少」,「警告好多次還打人,我們得將弟妹跟你隔離一下,因為你動手,他會怕你,你必須嚐到沒有人玩伴的滋味」

5.在限制下,重複說出自己下次該做出的好行為!

例如:沒有經過別人同意就動手,或搶人家的東西,邊罰站邊說出「我下次會先問別人,不會先動手!」

父母要學會控制情緒,別讓孩子成為消氣的工具

其實體罰大部分,都是發生在家長生氣或壓力大時,很多家長名義上是為了管教,實際上經常在生氣或壓力大時對孩子使用體罰。而體罰不僅讓孩子的攻擊性增強,更讓體罰的強度不斷提高,使家長更具暴力傾向。

因此身為爸媽,我們也需學習控制情緒,以免執法過當,造成無法彌補的遺憾,使孩子的童年因此烙下一層陰影。

延伸閱讀:教養孩子控制不了情緒怎麼辦?給父母的情緒管理三部曲

參考資料:

1.Durrant J. E. (2008). Physical punishment, culture, and rights: current issues for professionals.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and behavioral pediatrics : JDBP29(1), 55–66. https://doi.org/10.1097/DBP.0b013e318135448a

2.Taylor, C. A., Manganello, J. A., Lee, S. J., & Rice, J. C. (2010). Mothers’ spanking of 3-year-old children and subsequent risk of children’s aggressive behavior. Pediatrics125(5), e1057–e1065. https://doi.org/10.1542/peds.2009-2678

3.Suffren, S., La Buissonnière-Ariza, V., Tucholka, A., Nassim, M., Séguin, J. R., Boivin, M., Kaur Singh, M., Foland-Ross, L. C., Lepore, F., Gotlib, I. H., Tremblay, R. E., & Maheu, F. S. (2022). Prefrontal cortex and amygdala anatomy in youth with persistent levels of harsh parenting practices and subclinical anxiety symptoms over time during childhood. Development and psychopathology, 34(3), 957–968. https://doi.org/10.1017/S0954579420001716

一起來學習 科學化的教養育兒百科 >>

教養真相 (2).jpg

延伸閱讀:

父母難免會失控,如何控制情緒才不會傷害孩子?

父母用打罵教育,會讓孩子覺得自己很糟糕!

arrow
arrow

    天才領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