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為具體回應各界對於國民教育品質之要求,營造更為友善之教育環境,在4/24日發布「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學生學習評量辦法」,明定國小一、二年級每學期段考次數降低為2次,希望能增進學生的自信與成長。
教育部這次的調整主要就是為了降低被考試追著跑的壓力,增加「主動學習」的習慣,其實孩子也可能是因為沒有成就感導致孩子失去學習動機。
培養成就感,讓孩子增加主動學習動機
父母要注意,成就感跟耐挫力要從小培養,以下6種正確的教養提醒所有家長!
(1)讓孩子嘗試錯誤
在孩子遭遇挫折時,別急著去扶他一把,這樣孩子很容易看不到自己的弱點及缺點!例如,孩子剛學寫字時,你嫌孩子寫的醜直接擦了他的字,他將無從比較,就沒有學到字體工整的概念!
(2)允許小小出錯
別一碰到孩子犯錯就責備,孩子會變得容易緊張,擔心自己達不到大人的目標。能力的培養,有時要多一分鼓勵,少一分責備,孩子會更願意跨出去!
(3)別常用激將法
別經常使用激將法來刺激孩子:「哎呀,我覺得你一定做不到的!」。激將法要看個性而用,太常使用可能造成孩子「我就是很差!」的偏差心理。
(4)別比孩子還在意輸贏
很多父母常在下課接孩子時,不經意的問道「今天考的怎麼樣?」「比賽有沒有贏?」「作業有沒有滿分?」,無形中讓關心變了調,有些孩子其實蠻害怕這種高度期許的壓力,反而影響學習動機與表現。
(5)學習沒喘息,很容易逃避
很多學齡的孩子(甚至學齡前),每天都在趕場學才藝,沒有時間適應新學習,更沒有時間消化學習的內容,累積了很多挫敗經驗,一聽到喘息時間又被排了新事物,往往反彈很大,或直接逃避!
(6)在孩子面前比,孩子容易自暴自棄
教養中要減少比較及懷疑的態度!當孩子很高興的來跟你分享他終於有了進步,爸媽千萬不要質疑或打壓:「真的嗎?你有可能整天都沒被老師記點?」、「你考90分,那你們班應該都沒人考80幾分吧!」。
時時刻刻比較,會讓孩子不想跟你分享他的進步,並破壞學習的動機;而懷疑孩子的努力,則會減少他對父母的信任及對自己的自信,當孩子面臨新的學習時,家人應該要當他們最重要的後盾喔~
要培養「主動學習」習慣,除了孩子本身個性外,親子間的互動也很重要,要多多鼓勵孩子,增進自信心與成就感,自然能夠讓他們在學習中更樂於主動喔!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