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到底該怎麼睡?
文/王宏哲、劉鶴珣、天才領袖教育團隊
當寶寶呱呱落地,全家沉浸在新生兒的喜悅之時,回到家後爸爸媽媽要面臨最大的困擾,
即是寶寶睡覺問題。寶寶睡眠通常很淺,跟媽媽一起睡彼此都睡不好,
但是讓寶寶睡嬰兒床媽媽又很不放心,寶寶睡不好常讓爸爸媽媽都變成了熊貓眼。
寶寶該跟媽媽一起睡呢?還是睡在嬰兒床呢?不妨了解以下的觀點,
再來決定您和寶寶該如何都睡得安全且睡得好。
西方文化提倡讓寶寶和爸媽分床且分房睡,
但東方文化卻習慣寶寶和爸媽同房也常常是同床睡。
坊間的育兒書中有一派認為,讓寶寶與父母分床且分房睡覺,如此寶寶會較獨立且不黏人,
睡眠不干擾;另一派則認為寶寶要與父母同床睡,
如此親密關係可滿足寶寶安全感,對於寶寶未來性格是正面影響。
有相關研究指出,寶寶若從未與父母同床睡眠,
孩子未來容易出現較不快樂、較不易獨處且較不受控制的狀況。
而與父母同床睡眠的孩子卻是對生活較容易感到滿足且自尊心較高。
另外有研究也指出,媽媽與寶寶同床睡眠卻也潛在著危險,
因為沉睡中的大人可能無法意識到身邊的嬰兒而不小心壓到嬰兒的口鼻,
也或是大人厚重的棉被不小心遮住孩子的口鼻,如此造成嬰兒猝死的機率會增加。
【同床好處】
1. 寶寶容易入睡,增加親密關係和安全感
2. 就近照顧較安全,方便哺餵母奶
3. 寶寶與媽媽共享睡眠,可持續刺激哺乳媽媽乳汁分泌
【同床害處】
1. 容易互相干擾,影響睡眠品質
2. 容易被大人或厚棉被壓住,造成嬰兒危險
3. 孩子過度依賴父母,妨礙長大獨立分床
4. 影響夫妻親密關係
【寶寶安全考量為優先】
據研究顯示,6個月以前的寶寶是嬰兒猝死症最高危險期,
這時寶寶仍不會翻身因此媽媽與寶寶同床睡眠會有較高風險存在,
但是又有研究證實寶寶持續哺餵母奶可降低嬰兒猝死症的發生。
面對這階段的寶寶睡眠較淺需要大人適時的陪伴,同時半夜通常較需要哺餵奶,
因此”同房”是較適合的選擇,但是”同床”則需更近一步來考量。
若您的寶寶是天使型寶寶,睡眠穩定較不哭鬧,讓寶寶同房但分床睡是較佳的選擇。
但是寶寶若是較敏感且容易也夜驚哭鬧,
兒童發展專家王宏哲-寶寶「夜驚」怎麼辦?
http://casanovab110.pixnet.net/blog/post/50402494
可以讓寶寶床連著爸媽的床來睡,讓媽媽就近照顧較輕鬆,
同時寶寶能感到安全感,最重要是大人與寶寶有適當距離又避免意外。
若媽媽也是敏感型,同床睡眠時寶寶翻個身就會干擾媽媽睡眠,
搞的媽媽沒一天睡的好,也請考慮同房分床睡吧。
【與寶寶同床需進更多考量】
我們常見媽媽因哺餵母乳方便而考慮與寶寶同床睡覺,
如此一來媽媽和寶寶的確在夜晚時能共享睡眠,
也會產生微妙的睡眠週期,媽媽能在寶寶覺醒時先覺醒,
哺餵完母奶後兩人又相繼睡著。
同時睡在媽媽旁邊的寶寶體溫會較高、心跳較快、睡眠較淺但睡的較久。
但是與寶寶同床共眠時要特別注意以下幾個事項,讓寶寶睡的安全又健康:
1. 避免睡在父母兩人中間,避免勞累的爸爸壓到寶寶
2. 爸媽有體重過重、服用藥物(包括感冒藥)、抽煙酗酒時,避免和寶寶同床
3. 床要選擇較穩固且偏硬的材質,避免太軟的床和床上擺滿雜物或玩偶
4. 不要和寶寶一同蓋大人厚重棉被,避免遮住寶寶口鼻的危險
5. 早產兒或體重過低孩子較脆弱,即使同床也要保持一定距離,避免嬰兒猝死
6. 與爸媽同床共眠時,避免包過多衣物,造成寶寶體溫過高
7. 寶寶睡的位置要盡量能貼著牆,避免孩子掉入夾縫和被大人擠壓掉落床下
8. 一歲以下寶寶夜晚盡可能避免趴睡
【分床分房循序漸進】
若您的寶寶是天使型寶寶,夜晚睡眠穩定,
嬰兒時期即可開始讓寶寶在自己的小床上睡覺,
但白天仍要提供足夠的親密關係和陪伴。
也有寶寶到6個月時睡覺變的容易哭鬧,
正因寶寶6個月開始會有分離焦慮的狀況,
需要父母較多關注與安全感,
因此睡前要讓寶寶有固定的睡前儀式,
最重要的是睡前一段足夠時間父母用心的陪伴,
才能渡過這混亂的時期。
當然也不用強迫孩子一定要獨立睡嬰兒床,
讓孩子小床依著爸媽大床一陣子,再循序漸進的分床睡,
等孩子再大些視孩子的狀態,之後再考慮分房問題。
參考以上建議,希望媽媽們都可以決擇好適合您和寶寶的睡眠模式。
祝福媽媽們都能與您的寶貝擁有安全又舒適的一覺好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