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父母這樣說,會讓孩子越來越沒自信
教室外,一群孩子正在追逐跑步,一位爸爸滑著手機,隨口跟他的孩子說:"不要跑了,不然等一下跌倒"。不一會兒,好死不死的,孩子真的玩得太瘋,跌倒大哭了。爸爸一個箭步上來,很生氣的跟孩子說:"活該!剛剛就叫你不要跑,自作自受"。這種教法,我有些意見。
第一、一開始警告就要說完整
孩子就是孩子,一開始,並沒好好好的跟孩子說,為什麼不希望他這公共空間跑來跑去,只是輕描淡寫的叫他不要跑,孩子當然不以為意。
第二、是講不聽還是沒聽到,要分清楚
我每天評估大量的孩子,發現現在小孩有一個通病,那就是經常性的聽不到大人交待的重點,這是聽覺注意力的問題。如果你把孩子叫過來,問他剛剛大人講了什麼,很多孩子會眼神呆滯或嘻皮笑臉的看著你,那就不是講不聽這麼簡單了。所以,你覺得的"活該",用在沒有聽到教養重點的孩子,真是不知道在教什麼。
第三、活該類的教養造句,很容易讓孩子沒有自信,或讓孩子模仿
我們常常在孩子犯錯的第一時間,朗朗上口"活該!你看跌倒了吧~","講都講不聽,東西掉了最好","自作自受,看你下次還敢不敢"....,這些話,本來是我們想加強我前面交待你守規矩的重要性,但傳到正在有情緒的孩子身上,叫做火上加油。孩子可能有兩種反應,一種是沒了台階下,又聽到"活該"這種批評尊嚴的話,開始叛逆更嚴重,我就曾聽到一個孩子對著爸媽說:"對!我就是活該~我不要當你兒子了",最後,教養的重點都失焦了,孩子也變得很沒有自信,才會說出自暴自棄的話來。
還有另一個孩子,妹妹來搶他的玩具,竟然直接把妹妹推倒,然後對著大哭的妹妹說:"活該!誰叫你要搶我的東西,該罰~",這種得理不饒人的語言跟態度,真是像極了身旁的大人,我看了只能搖搖頭。
其他六種讓孩子EQ更差的教養語言!
愛頂嘴或判逆不服從孩子的個性,多半堅持度很高,對成人的管教不容易服氣,如果家長們為了引導出好品格,只是一昧的禁止行為,有時候反而沒有教進孩子的心裡,讓孩子覺得你不關心他,進一步就可能傷害了親子關係!
爸媽常見的教養語言,沒教到孩子的好行為,反而讓孩子更叛逆及更挑戰,有以下幾點:
1.你怎麼這麼壞?你下次再也沒有機會出去玩了!
2.我快被你氣死了!沒有小孩會像你這樣~
3.哭!你再哭!我就處罰的更重!
4.你現在不准說話!不准辨解!因為你做錯事~
5.不行就是不行!沒有什麼好說的
6.因為你是小孩,我們是爸媽,所以你就該聽話,照著做!
面對孩子出言不遜的狀況,父母可以先靜下心來分析背後的原因,一般來說,幼兒講出難聽的話,說話不得體,可以歸納出幾個原因:
一、自己很重要的權益被剝奪了,所以我要抵死捍衛
教養策略:如果父母已訂好家規,要求孩子遵守時卻被孩子頂撞,可以引導孩子回想原本制定的規矩是什麼,而自己剛剛的行為其實違反了規矩,同時告訴孩子,可以怎麼做才是符合家規。先不要隨著孩子的惡言相向,忘了好行為該如何引導,最後再帶著孩子分析自己的語言。
二、環境中的限制太多了,我沒有表達意見的空間
教養策略:孩子兩歲以後,自主性就會愈來愈高,愈多的禁止會讓孩子與家長的距離變遠,親子關係變差。此時,父母應該開放一些選擇權給孩子,例如吃飯時,可以提供多種菜色,但是由孩子自己選擇吃什麼。
在親子的溝通上,要求孩子「不准做……」的同時,也必須明確告訴孩子背後的原因,例如不能玩插座,因為會有危險。並且提供孩子其他「可以做……」的選擇。
最後當然要跟孩子說明出言不遜無助於權利的開放,並帶著孩子,由父母示範一次適當的語言表達,才能幫助孩子說出真正想說的話。
三、欺負教養弱者
教養策略:家有山老虎,當然去欺負小貓,例如媽媽很在意孩子對大人說話不禮貌,很要求並會嚴格處罰。但阿公阿嬤並沒有這樣規矩,孩子就容易對阿公阿嬤大小聲,甚至頤指氣使,這時候管教態度的一致,變得非常重要。
環境中如果大家一致要求孩子說話要得體,孩子才會打從心裡認定這件事是所有人在乎的,才不會鑽教養漏洞。
四、長期被過度溺愛,養成不恰當的說話習慣
教養策略:有些家長認為,孩子還小,不好聽的話是透過模仿而來,長大自然會成熟懂事。長久下來,針對孩子對大人出言不遜的態度,不加以處理,久了就會養成不恰當的言語行為模式,這就是過度溺愛了。有研究證實,好習慣要比壞習慣多花五到十倍的時間練習,也就是說,如果適切的言語行為需要一百次的經驗養成,那麼一個不良的言語溝通只需要重複十次,之後就會形成終生的習慣。
所以父母如何跟孩子說話,相當重要,對的說話習慣,幫助孩子認識規矩;不正確的說話習慣,讓孩子模仿起來,變得很沒有自信。大家都都思考喔!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