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某天到學校接孩子,看到一個阿嬤跟小朋友說:「老師教了這麼久的歌,你怎麼都還不會唱?為甚麼其他的孩子都會唱?」聽完,孩子就開始生氣,耍賴不想走,反而又被罵得更慘。我急忙幫這個小朋友圓場,跟他的阿嬤說:「我們在家也練習很多遍才會,不是一次就學會的啦!」

其實我更想說的是,你看起來才3、4歲的孩子,心裡就很討厭被比較,對他們來說無可奈何,也真的不是滋味。這有時候正是他們碰到困難就逃避的原因之一

學習無法立竿見影,挫敗感來自旁人看結果不看過程

許多家長習慣看分數來瞭解孩子的學習狀況,卻對他們在課業上是否獲得能力感、對學習有沒有熱情等顯得不在乎。以孩子「寫作業」為例,我們常觀察到,多數父母見孩子功課寫不好,就認定是他們太懶、太笨,把問題完全歸因到孩子身上,或是怪老師不協助指導。然而這些都解決不了問題,反而可能加劇情況的惡化。

另外,也常見父母會期待有「立竿見影」的成效,以為「跟孩子說大道理」之後,就能進步神速。但大人們卻忘了,培養能力、建立習慣都需要逐步累積,並不是光說道理就能讓孩子改變,也不是短時間內就能獲得立即成效。當孩子無法完成作業時,父母應該試著去找出孩子的真正原因,是對學習沒有熱情?還是認為自己就是「笨」,再努力也沒有用?

理解了原因,才能對症下藥,提供孩子適切的教導與協助。讓孩子慢慢從無知到知、從不會到會,建立起孩子的「能力」,這才是影響孩子長遠一生的思維與態度。

給孩子「被肯定」的鼓勵,才能激發他的動機

曾經有個小一孩子對我説:「我寫了五、六遍,媽媽一直擦掉,我再也不想寫了!」

大部分時間我們都知道孩子需要得到肯定,但由於父母「太盡責」,做法往往背道而馳。試著想想,如果你一直在做白工,會有成就感嗎?會想繼續做下去嗎?這或許就是孩子的心聲,而父母常常看不到孩子心裡在想什麼,看到的都是自己要什麼。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亞伯拉罕‧ 馬斯洛(AbrahamMaslow)曾提出「需求層次理論」,由較低層次到較高層次依次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與愛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

依照馬斯洛的理論,當人們滿足了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與愛的需求後,才會開始追逐「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實現」的需求,也才有動機去做這些事。對孩子而言,「收玩具、做家事、寫作業」屬於哪種層級的需求呢?「想要讓家裡保持整齊」會是孩子的需求?才不呢!孩子要感受到「物歸原位」是可以「被肯定」,這個鼓勵才是他的需求。

因此,要孩子產生內在動機,先要給予他一些外在誘因,讓孩子感受得到「原來我是做得到的」「原來我可以」「原來這麼做會讓大家開心」,接著,他才會主動去做這些事。

親子天下出版《教養的真相》
圖片來源:親子天下出版《教養的真相》

利用成就感,使孩子增加動機,不怕困難

現在很多孩子的挫折忍受度非常的差,爸媽常發現孩子一直要搶第一、不能輸! 你覺得是學齡兒才會這樣嗎?

其實,2-3歲開始,就開始有這些行為,因為孩子開始聽得懂我們一直要他們表現好,一直在說誰家的孩子表現得比較好,他們一直在修正自己的氣質,符合家長的過度期待,當達不到的時候,後果可想而知,6種正確的教養提醒所有家長!

(1)讓孩子嘗試錯誤

在孩子遭遇挫折跌倒時,別急著去扶他一把,這樣孩子很容易看不到自己的弱點及缺點!例如,孩子剛學寫ㄅㄆㄇ時,你嫌孩子寫的醜直接擦了他的字,他將無從比較,就沒有學到字體工整的概念!

(2)允許小小出錯

別一碰到孩子犯錯就不斷嘮叨責備,孩子會變的容易緊張,擔心自己達不到大人的目標。例如,「我不是早就叫你喝湯要小心別灑,你看你弄成什麼樣子?」,能力的培養,有時要多一分鼓勵,少一分責備,孩子會更願意跨出去!

(3)別常用激將法

別經常使用激將法來刺激孩子:「哎呀,我覺得你一定做不到的!」。激將法要看個性而用,要看個性而用,太常使用這個大絕招,可能造成幼兒「我就是很差很爛!」的偏差心理!

(4)別比孩子還在意輸贏

有些爸媽比孩子還在乎輸贏!很多父母常在下課接孩子時,不經意的問道「今天考的怎麼樣?」「比賽有沒有贏?」「作業有沒有滿分?」,無形中讓關心變了調,有些孩子其實蠻害怕這種高度期許的壓力,反而影響學習動機與表現。

(5)學習沒喘息,很容易逃避

很多學齡的孩子(甚至學齡前),每天都在趕場學才藝,沒有時間適應新學習,更沒有時間消化學習的內容,累積了很多挫敗經驗,一聽到喘息時間又被排了新事物,往往反彈很大,或直接逃避!

(6)在孩子面前比,孩子容易自暴自棄

教養中要減少比較及懷疑的態度!當孩子很高興的來跟你分享那個他一直突破不了的學習,終於有了進步,爸媽千萬不要:「真的嗎?你有可能整天都沒被老師記點?」、「你考90分,那你們班應該都沒人考80幾分吧!」。

時時刻刻比較,會讓孩子不想跟你分享他的進步,並破壞學習的動機;而懷疑孩子的努力,則會減少他對父母的信任及對自己的自信,當孩子面臨新的學習時,家人應該要當他們最重要的後盾喔~

當孩子養成順利完成課業或生活中各項任務的能力,自然會對自己產生信心,即使日後遭遇困難,也會獨立去面對困境、解決問題。

 

出處:親子天下出版《教養的真相》,王宏哲著。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天才領袖 的頭像
    天才領袖

    天才領袖感覺統合情緒教育中心

    天才領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