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孩子一生下來本來就需要先依賴爸媽,但隨著年紀增長,孩子依賴心會下降,開始渴望「自己來」。其實大多數孩子並不喜歡一直沉浸在這種依賴中,因此會發現2、3歲以上的孩子,很多時候大人想協助,孩子反而會有情緒,因為覺得被看扁、被不信任。

然而,也不是每個孩子在各個發展向度中都能夠獨立、不依賴。有些孩子念書很獨立,但表達很依賴(Ex.總是要他人幫忙發言);有些孩子生活自理很獨立,但情感上很依賴(Ex.很黏人)…各種不同的依賴問題,該如何引導孩子,學習獨立,學會為自己負責呢?

10個常見的孩子依賴行為

1、明明自己會做的事還要大人幫他
2、都要大人陪在旁邊才肯做
3、日常生活很多事都依賴父母提醒
4、學習過程很依賴、被動
5、不敢表達,都要大人幫他說
6、常常說我不會,需要人家陪
7、依賴人家告訴他答案
8、很多事不敢做、不願去嘗試
9、自己該記的事都不記
10、遇到困難不先想辦法,而是先找媽媽

4種常見的依賴行為,爸媽可以如何應對

一、日常依賴

日常依賴指的是孩子經常等人家告訴他下一步做什麼,總要人家提醒,該收拾什麼、該帶什麼、該做什麼都不知道。對自己的事好像都「無要無緊」,甚至連「玩」這件事都要問「媽媽,我現在要玩什麼?」「媽媽,你記得今天6:00要提醒我看柯南唷」…

★可以這樣教:

這類孩子要重建大腦連結,建立責任感。所以父母要改變,成為「問句父母」。例如反問孩子「你有發現你現在在幹嘛嗎」、「你接下來應該要做什麼呢?」、「你要怎麼樣才會記得?」……等,這除了讓孩子去意識到,自己有哪些該做的事,也同步在練孩子的組織計劃能力,當腦袋習慣跑這樣的思考流程,孩子才會增加為自己負責的能力。

當然,有些孩子會因為專注力不夠而變成需要依賴,例如:明明知道要收拾明天的用品,但還沒收完就分心了,因此需要仰賴他人提醒;這時就需要教導解決分心的方法,例如自覺(我現在在看電視是對的嗎?我還有什麼事沒做?)、用圖片或文字記下來提醒自己,或者設定計時器。

二、學習依賴

學習依賴的孩子,特徵就是被動,不積極解決問題,沒人盯就不動,例如寫功課就一定要人家陪在旁邊、遇到學習困難時,就在等別人給他答案。尤其很常見的是,在天才領袖教育中心發現很多小學生有一個習慣,遇到不會的就直接去問媽媽,不會先想一想、不會去動手翻字典、不會去找課本。還有很多孩子對於特定的學習,總要大人三催四請,不然都不會動,這些都是學習的依賴,常發生在5到9歲的孩子。

★可以這樣教:

想讓這群孩子改變,要從兩方面著手,首先要培養「問題解決」能力。這可不是叫孩子去查資料這麼簡單,因為孩子根本不知道怎麼查,或自己也不會主動想到要查,因此需要一步步反問孩子,「遇到什麼問題」、「哪裡可能會有答案」、「可以先從哪裡開始?」…。當大腦這些神經迴路經常運作,就會串連起來,變成自動化,自然能提升孩子主動解決問題的能力。

另外孩子學習時依賴大人盯,最大的問題可能是沒興趣、沒動機或沒自信。自信問題需要調整難度,符合孩子能力,增加孩子自己完成的經驗。正向經驗多時,成就感才會提升,這時逐漸調整難度,孩子也會願意挑戰。而沒動機、沒興趣,就需要大人多花點心思了;如何將孩子有興趣的事物跟學習結合,例如:孩子不喜歡練琴,但孩子喜歡某些卡通音樂,可以讓孩子發覺自己可以用琴彈出這些喜歡的音樂,這能增加孩子與琴接觸的時間,建立音感,也能增加學習動機。

三、生活自理依賴

這多半發生在小一點的孩子,例如,明明會的都要大人幫、要人家餵吃飯,不會自己脫衣服、不會自己穿襪子,也不會想要自己來。當然也可能出現在大一點的孩子,例如吃完飯不收拾,衣服脫了都亂扔,書包亂放,東西用完都不歸位,然後找不到才在找媽媽問。

★可以這樣教:

小小孩依賴的原因,很可能是在討關注,或者是總是把事情想得太困難,因此要留意是否有即時在孩子表現獨立慾望時,給予讚美與鼓勵,讓孩子建立成就感。而在引導生活自理獨立的過程中,盡量將步驟拆解,讓孩子逐步完成,甚至可以孩子做一半,大人做一半,讓孩子覺得有人關注,會更有動力完成。

接著再讓孩子了解到,原來自己是可以做得到的,而且看看身邊的同儕,大家都可以唷!跟大家一樣是不是很棒呢!大孩子的亂丟亂放,要跟孩子約定好最低限度,因為家是共同居住的地方,因此會約定一個時間檢查環境,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分配區域,訂好標準,約定好後大人自己也要忍耐,不要看不下去就動手幫孩子整理,這樣孩子當然依賴。

四、情感依賴

情感依賴的孩子,特徵就是黏人,對新環境適應困難。主要是因為他們在情感上沒有準備好獨立,總是會想抓(黏)著一個人,這個對象可能是爸爸媽媽或者是是老師、朋友。他們的情緒調節有困難,或是處理自己的挫折其實是有一些能力上面的不足。因此常見「魯」、「歡」、「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要什麼」、「對大人無限用情緒索討」。

★可以這樣教:

要改變這一群孩子,最重要的是要能教導他們可以去覺察自我情緒的狀態,可以透過繪本,討論故事中人物的情緒狀態。也可以在生活中,引導孩子認識現在處於什麼樣的情緒。接著要教孩子學習調節情緒,自我安撫,不需要透過別人來協助他情緒穩定。例如當覺得自己很緊張時,可以試著先坐下來,深呼吸,先看看別人怎麼做。當孩子調節自己情緒的能力進步,適應能力也會跟著提升。

注意三種類型的教養,會讓孩子變依賴

當然,除了檢視孩子的能力外,建議爸媽也要檢視一下自己的教養方式,是不是總習慣在孩子身邊盯著才放心?不知不覺成了直升機父母,幫太多讓孩子沒有準備好獨立。或者總是做太多,預先幫孩子都規劃好的割草機父母,因此孩子根本沒有獨立的必要。亦或者是,總是為了孩子好,希望孩子照著父母步調走的控制型父母,掌控太多、限制太多讓孩子覺得乾脆放棄獨立。

適時放手,才能教出有責任感的孩子

我們都是當了父母後才開始學習當父母,愛孩子的心可能有時會讓教養不小心偏向過度保護。因此,建議爸爸媽媽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要隨時留意孩子的心智發展,適時放手,才能教出有責任感、能獨立、具思考解決能力的孩子。

延伸閱讀:

孩子很依賴、不獨立,怎麼辦?

讓孩子有責任感,先給他犯錯的空間

arrow
arrow

    天才領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