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C育兒是幫兇

文 / 兒童發展專家 王宏哲

「動不動就哭鬧」、「很堅持、講不聽」,如果教養幼兒常有類似困擾,可能要擔心情緒障礙問題。兒童發展專家、同時也是開業兒童職能治療師王宏哲表示,現代家長太寵小孩,面對哭鬧就妥協,以及過度讓孩子玩3C產品,使其缺乏向外活動與社交,導致這類特質的孩子越來越多,但許多家長都抱著迷思認為「長大就會好」。事實上,若環境沒有改善,情況不見得會好轉,孩子在適應團體生活也會遇到困難。

1   

臭小孩真會鬧脾氣!(設計對白)

評估是否有情緒障礙,王宏哲表示,若發現孩子常常動不動就哭鬧、不能夠忍受挫折,常對自己或是沒有生命的東西生氣、堅持度過高,且無法因環境變化接受改變,例如說好明天要出門,即便颱風來也不願接受將行程延期、無法融入團體,在校完全交不到朋友等,就可能有這類問題,其養成與遺傳、環境皆有關連,許多家長本身也有這樣的問題,教養上容易以暴治暴,以情緒壓制、管教子女,不僅無助改善習慣,更可能造成負面影響。研究發現3歲前曾被體罰管教,5歲後發生以暴力待人的機率是一般小朋友的4倍。 
面對情緒障礙的另一種錯誤反應則是太寵,如孩子大哭大鬧,家長為了省事,或是擔心在外面會影響面子,動搖教育原則,久之讓孩子習慣以情緒威脅,學齡前若未改善,進入團體生活後就容易人際失調,在家是情緒小霸王、在校攻擊同學,成為老師眼中的頭痛學生。另外,王宏哲也指出,部分小朋友有先天感覺統合失調的問題,如2歲以前孩子,出現討厭被觸碰、過度怕痛等特質,也是人際失調的高危險群,可及早就診。 

發飆先緩60防無效教養

教養情緒障礙的孩子並不容易,但家長盛怒之下,過度責備、體罰或是恐嚇,均非有效管教。王宏哲表示,4歲以前會有兒童失憶期,也因此多數人都不太記得34歲以前發生的事情,但這段時間的經歷不會消失,而是化作潛意識,常被體罰的孩子通常只會記得自己因為不乖被打,往往忘記自己犯了什麼錯,上了國小之後,對於體罰的父母也容易感到畏懼而疏離,影響親子關係。建議爸媽們發飆之前,先採取淨化式深度呼吸,將呼、吸共延長10秒,連續6次,可提升大腦警醒度,同時轉移「小孩怎麼這麼壞」等負面思考的注意力,再引導孩子完成事情以及正確處罰。以不收玩具為例,家長應以溫和堅定的態度表示「如果不願意收完,以後就沒有新的玩具」,或是「我會陪在這裡,直到你收完」,若孩子不願配合,後續的用餐、外出行程,皆會受到延遲,5歲以上幼兒可以剝奪活動來處罰,例如罰站等,需耗費較多的耐心與時間,且可能需要幾次的經驗才能讓孩子建立習慣。 

2   

以暴制暴不僅無法教導規則,未來孩子也有較高機會暴力待人。

3   

太常用3C產品,缺乏向外活動、社交機會,也容易導致情緒失衡。

4   

家長動怒前先給自己30秒至1分鐘時間,深度呼吸提升大腦警醒度,避免做出無效教養。

利用遊戲學習抒發怒氣

不想讓孩子變成情緒小霸王,除了給予正確教育環境,也要適時教導子女該如何抒發怒氣。王宏哲表示,可利用遊戲方式學習紓發,像是生氣時畫畫,畫很多圓圈圈,再用代表情緒的色筆全部塗滿,然後揉成紙團丟棄,以具體的方式宣洩情緒,而非不能生氣。 

5   

以遊戲引導孩子發洩怒氣,而非禁止表達憤怒。

6   

孩子情緒問題難改善,或造成教養困擾,應求助專家。

7   

孩子固執無法接受改變,可能是情緒障礙的一種表現。

【專家說】開業兒童職能治療師王宏哲

如果孩子情緒問題未因年紀、管教而改善,哭鬧憤怒頻率與強度仍高,3歲即應求助治療,透過設計活動幫助孩子認識情緒。6歲前是改善黃金期,有助銜接小學生活,直至45年級仍可望有效改善。 

來源/蘋果日報 2014/07/13

 

arrow
arrow

    天才領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