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以為孩子動作粗魯,只是行為問題
"恩恩媽媽,恩恩今天又打我","恩恩媽媽,恩恩今天又撞到我"...
有一類孩子,動作總是很粗魯,興奮起來的時候,總是人來瘋,一點節制也沒有,讓你吼也沒用,成天在闖禍。你如果稍加觀察一下,不難發現,這些孩子都不是故意的,可是他就是學不會控制力氣,本來只是要交朋友,要打招呼,最後弄巧成拙,影響到團體的人際關係。
是行為問題嗎?其實判斷的方法很簡單,因為兒童行為問題通常用行為的教育就會改善,例如老師或家長會用約定,提醒孩子"太粗魯,會讓人受傷不舒服,下次不可以再犯!"或教孩子"正確跟人家表達需求的技巧,不要直接動手"。但孩子如果一而再,再而三的做出闖禍的行為,需要很多提醒,還是改不過來,那就不是行為問題這麼簡單了,有可能是"感覺統合失調-本體覺問題"!
常見的13項本體覺失調問題有
□ 孩子很容易感到累。
□ 孩子常常莽莽撞撞,衝來衝去而不顧危險。
□ 過度的用力,讓他人不舒服自己卻沒感覺。
□ 快要跌倒時總是來不及保護自己(例如手不撐地板,常受傷)。
□ 穿衣物、處理鈕扣、拉鍊等精細動作有困難。
□ 在嬰兒時期可能從未肚子離地爬。
□ 經常跌倒、絆倒,顯得動作協調很笨拙。
□ 粗大動作技巧不好,尤其像是跳躍、開合跳、攀爬或球類活動等。
□ 書寫、使用餐具、梳頭和剪刀等工具使用發展慢,操作不靈活
□ 寫字塗鴉太輕或太重,書寫的動作慢吞吞。
□ 作業本總是看起來髒髒的,用橡皮擦時常常把紙擦皺或擦破。
□ 總是拿捏不好力道,像老是猛然地關門、砰地把東西放下、令小動物受傷等。
□ 動作的模仿能力,總是比較困難。
另外,還有很多日常生活中的行為,都是孩子正在尋求"感覺統合本體覺"的刺激,家長一定要能分析及了解,千萬別只是一直吼,不斷的禁止,就想要把孩子的行為矯正
日常生活幼兒尋求"本體覺"刺激行為
□ 喜歡尋求跳躍、碰撞或摔的活動,喜歡「粗暴的玩法」。
□ 走路時腳步聲很大,或有時候故意蹬很大力。
□ 愛丟玩具,喜歡拿重的或喜歡拿大的。
□ 坐著時老愛用腳去踢地板或桌椅。
□ 喜歡咬或吸手指,大一點的孩子可能會有擠壓關節讓它喀喀作響的行為。
□ 喜好緊身的衣物,鞋子也喜歡黏或綁得很緊,喜歡蓋厚重的毯子。
□ 喜歡咬緊牙齒或磨牙。
□ 喜歡被用力地擠壓/擁抱。
□ 常常故意地在地板上跌倒。
□ 喜歡咬東西,像是嘴唇、吸管、鉛筆、衣領、袖子等等。
□ 喜歡從高的地方/家俱跳下來。
□ 喜歡推、拉或拖著東西。
□ 喜歡推,捏,碰撞或打人。
□ 極度地愛拿玩具或東西去敲擊發出”砰”的聲音。
感覺統合失調-本體覺問題的教養策略
1.讓孩子練習拿不同輕重的東西,例如幫媽媽提菜、揹書包,練習把輕重的感覺比較出來。
2.爸媽經常示範不同的動作,跟孩子玩模仿的遊戲
3.讓孩子操作需要耐心及精細協調的組合玩具,透過零件組合,調整雙手的本體感覺。
4.跟孩子互推比賽大力士,看誰先把對方推倒或推移動
5.給孩子色鉛筆、蠟筆、水彩筆,練習用不同的工具,訓練著色的活動
6.讓孩子分別拿小塑膠球、小皮球、體適能球,指定不同距離的丟球遊戲
更多大腦感覺統合活動,在"教孩子比IQ更重要的事:兒童發展專家21堂大腦潛能課"
七大感覺統合障礙特徵-本體感覺統合問題
訓練本體覺,相關感覺統合教具教案
1.透過積木幾何操作,結合認知學習,學對稱+掌內協調+空間位置辨別,讓幼兒的姿勢控制及本體感覺提早成熟
2.雙手操作組合,拿捏力道訓練=>學立體感,學工具使用,學指尖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