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領袖教育中心/兒童發展醫學專家王宏哲

你是否也遇過這樣的情境……

「上課時,小朋友都在注意老師的引導,只有我們家小孩一直跑來跑去……」

「整天動個不停,玩具玩不到幾分鐘就要換,連吃飯都坐不住……」

不僅旁人,連自己都忍不住懷疑,孩子會不會是過動呀!上網google,專家總說年紀小孩子本來活動量就大,過動通常至少要5~6歲之後才能診斷,可是等到確診不就太晚了嗎?到底有沒有辦法及早知道我的孩子是過否過動了呢?

近幾年來,經常有許多小一小二的家長來找我求助,孩子在班上有嚴重的問題、社交衝突,甚至被班上的其他家長抗議,才發現原來自己的孩子是過動兒,這真的很可惜,幼稚園時被當調皮,就這樣錯過早期療育的黃金時期,到了小學,孩子自己都感受到被同學、同學家長甚至是老師貼標籤時,那種負向的情緒反彈,你能想像有多嚴重嗎?

雖然在2~3歲的幼兒時期,大多數的孩子真的很難專注地玩,但其實真正注意力缺損過動(ADHD)的孩子,他的行為表徵還是會不一樣。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曾指出,2~3歲的孩子就可能表現出ADHD的特徵,而其症狀可能會從幼兒時期一直影響到青少年或成人,因此如果能早期辨識出注意力缺損的症狀,然後早期進行療育是相當重要的。

10167823436_3e82ab0af1_b.jpg

與其長大再用藥治療,不如從小訓練心智與大腦

ADHD的核心症狀,就是分心、過動和衝動。4歲前的孩子,各方面的發展正在快速進行,行為變化很快,因此很難將孩子的行為具體描述在ADHD的診斷標準(DSM-V)中。僅管注意力短暫、衝動、易發脾氣、活量高都是在發展階段可能出現的過程,但沒有ADHD疑慮的孩子,你會發現適當的時候,他總是能夠靜下心來聽聽故事或看看繪本,他們也能夠坐下來拼拼圖或者把玩具收拾好。相較之下,如果是有ADHD疑慮的孩子,你會發現他比較沒有辦法專心或靜下心來完成一件事,他們常表現出比較極端的行為,像是破壞活動或破壞社交關係。有ADHD疑慮的幼兒,其行為表現可能有:

注意力部分—總是不能持續很久、不專心聽不專心看

大多數的家長都能區分出什麼是不專心,以學齡兒童而言,其表現可能有

  • 不容易專注於一個活動,例如好好畫幅畫、寫幾個字都分心
  • 很難專心或注意聆聽一段時間,例如團討時發呆分神、玩手玩衣服玩線…..
  • 別以為這只是孩子在感到無聊的反應,通常在開始活動沒多久,就早已出現分心的狀況
  • 因為容易分心,所以常常沒聽到,因此指令總是要給好幾遍
  • 就算有聽見,但對於指令或訊息的處理整合仍是有困難的
  • 但偶而你會發現,對於特定有高度興趣玩具或活動,他們還是可以專注於其中。

其實,以上表現對於2~3歲的兒童,也有可能是正常狀況,因此必須是和同儕相較起來有明顯不同,才需要進一步確認。

延伸閱讀: 專家嚴選TOP1專注力教具-蟲蟲幾何教室

過動部分—總是坐立不安、身體像有蟲

儘管學齡前的幼兒活動量大,但依然看得出是否有過動的端倪,例如

  • 總是像身上有蟲般,坐立不安,扭來扭去,看起來煩躁靜不下來
  • 幾乎很難持續一段時間坐下來從事較靜態的活動,例如吃飯、看書或聆聽故事等。
  • 要安靜下來、小憩一下似乎都很難
  • 總是很愛說話,經常過度地製造聲響
  • 總是跑來跑去、爬高爬低、跳上跳下
  • 看起來就是隨時準備衝刺的狀態,感覺幾乎無時無刻都在動,像馬達般

衝動部分—總是先做了再說

過分的衝動行為包括:

  • 對他人總是表現相當不耐煩。
  • 和同儕一起遊戲時,總是拒絕等待輪流
  • 別人在說話時老愛插嘴
  • 經常在不恰當的時間點,脫口而出自己的評論
  • 總是很難控制好自己的情緒
  • 容易激動爆發
  • 會直接闖入他人正在進行的遊戲,而不是先詢問是否能夠加入

一樣,在幼兒時期,以上行為沒有經歷過或未曾被教導,是有可能會出現的,但如果已教導過,和同儕相較起來,這樣的行為明顯過於頻繁或嚴重,就需要進一步的確認了。

niños_hiperactivos_t750x550.jpg

記住,不是孩子有出現過這些行為就可能是ADHD,以上行為至少要持續6個月,並在兩個以上的環境中出現,例如家裡或幼托園所中都有這樣的行為表現,且影響到參與同儕活動。如果在學齡前家長懷疑有ADHD的可能,除了找兒童心智科診斷外,也應該尋求兒童發展的相關專業介入或諮詢,不少文獻顯示,運動、行為等的早期介入,是能有效改善ADHD的相關症狀的。美國兒童和青少年精神醫學會 (AACAP)在2007年,以及美國兒科醫學會(AAP)在2011年都提出建議:對於學齡前ADHD兒童,第一線的處理應是家長或老師的行為介入,藥物應是在行為介入8週都完全無效時才需要考慮,因為藥物(例如利他能)對於這群兒童效果較不顯著,而且比較容易產生副作用,例如影響生長、食慾、睡眠、體重減輕、焦慮……等。

錯誤信念讓問題更嚴重
只是因為年紀還小?因為沒有兇沒有打?

有不少的爸爸、長輩質疑過,「孩子這麼多問題,是不是媽媽都不打?我們以前就沒有那麼多這種問題……」。其實這麼多問題,真的是我們人類害的,除了最近我一直宣導空汙會影響孩子的腦部發展外,這幾年的研究也多指向環境汙染與ADHD有關聯,例如2017年Adesman A等人的研究發現,瓶餵的寶寶比親餵的寶寶,到了學齡前更容易有ADHD的問題,比較時空背景後發現,原因出在雙酚A奶瓶,2016年 Tewar S的研究發現,接觸雙酚A的男孩比起女孩,更容易有ADHD的症狀。這些證據都在告訴我們,現在ADHD症狀的孩子真的比過去來的多,真的別只是當調皮、叛逆就輕忽掉。而且也有一些研究發現,ADHD的孩子,除了行為問題外,在小時候容易有腦部發育較慢、語言發展遲緩等問題,家長應盡早提高警覺。

 

前面提到學齡前ADHD兒童第一線的處理方式就是行為介入,行為介入的目標就是增加親子間的正向關係,增加獎賞,減少負向的懲罰。過去已經有不少研究證實介入成效相當好。所以當學齡前孩子有ADHD的症狀,別只想要更加嚴格管教控制,這只會讓孩子更對立反抗、親子關係緊張,媽媽壓力更大,而是該尋求專業,改變教養態度,利用行為策略改變孩子的症狀,才是最佳解決之道。

★學齡前,專家量身訂做!整合式學習訓練計畫(專注、情緒、體適能)
文章夾頁_171120_004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天才領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