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燈睡覺,會影響孩子的記憶力與成長:

(夜驚,做惡夢,尿床,夢遊,磨牙的解決方法)

天才領袖教育中心/兒童發展專家王宏哲

 

【睡眠的生理時鐘,兒童跟青少年不一樣!】
今年的Learning, Media and Technology期刊,檢視了過去30年關於青春期與睡眠的重要研究,發現對中學生而言,延遲上學對健康、學習、社交都有好處,很多媽媽紛紛跑來問我,真的要晚點上課比較好嗎?我試著幫大家整理一下疑問
1.這些研究做的是高中以上的青少年,而不是幼兒園及國小的孩子,所以對於兒童,早睡早起還是蠻重要的。
2.大量研究數據發現,按自然的生理時鐘,10歲小孩會在早上6、7點左右醒來,因此8時-8點半上學,只要早上不要太匆忙,記得吃早餐,沒什麼不妥;但研究發現,16歲的學生會在8點醒來,相應的上學時間為9點以較合理。
3.整個潮流都在鼓吹晚點上學,不見得很科學,研究就該是一分證據說一分話,不能一個現象就延伸到整個學生族群,何況要想到孩子有心理因素,可能會因可以更晚上學,而變得更想晚睡,進而影響睡眠品質。目前不就很多孩子會因為六、日放假,而跟著爸媽更晚睡?
4.睡眠品質最重要,是長久以來研究的定律。因為孩子能睡的沉,一覺到天亮,記憶、專注、情緒才會好。

睡眠問題有哪些?如何解決? 

白天有壓力,孩子晚上就可能會睡不好,尤其是長假後或開學前,就有許多孩子有入學焦慮與不適應的問題,儘管父母在這之前與孩子已經建立了許多的入學心理準備,孩子真的上學了,在生活上還是產生了許多問題,對孩子而言不但要面臨與照顧者分離、適應新環境與老師、同學,或者是學校與想像中不同而產生的不愉快,更重要的是整個生活作息大變,種種的狀況都會讓孩子心理焦慮不安、生理疲累不堪,在這樣的情況下,孩子很容易出現一些睡眠問題,包括夜驚、惡夢、夢遊與覺醒混淆。

根據研究,這些睡眠問題最常出現在學齡前孩子(除了夢遊),且很多時候孩子的睡眠品質不見得受到影響,但是這些狀況還是令家長相當憂心。接著我門就來談談這些睡眠問題與解決策略。

發生於深睡期(非快速動眼期NREM)的睡眠問題

☆夜驚(sleep terrors):夜驚常發生在4~12歲的孩子,孩子會從睡夢中起來尖叫、躁動,而且臉通常會泛紅、流汗、呼吸心跳加快,甚至可能會出現一副要趕快逃離可怕地方的樣子,通常看到孩子這樣,父母都會急忙安撫,但……通常沒有效果,重點是事後孩子可能一點印象也沒有。夜驚通常會持續10~20分鐘,孩子一周可能會出現2~3次。

☆覺醒混淆( Confusional arousals):覺醒混淆最常發生在學步兒(1~3歲),一般五歲後就會減少許多,孩子睡覺會突然坐起來抽咽、哭泣、呻吟,也可能會發出一些聲音,例如”不要”、”走開”,看起來很憂傷,對於父母親的安撫通常也是沒效,事後孩子也是一點印象也沒有,覺醒混淆不會伴隨流汗、臉泛紅或怪異動作,持續時間5~30分鐘不等。

夜驚和覺醒混淆最常發生在前半夜,且孩子在有發燒或睡不飽的狀況下更容易出現。

☆夢遊( Sleepwalking):大約有15%的孩子會出現夢遊,最常發生於8~12歲兒童,孩子會離開床並且在房子裡走動,也可能出現不適當的危險行為,持續時間幾秒或10~20分鐘不等。

解決方法

孩子有上述這些睡眠問題,家長通常先不用太擔心,偶而的夜驚、覺醒混和夢遊是不需要治療的,家長只需要仔細觀察孩子的狀況,通常一到兩年會消失。最重要的是幼兒必須有足夠的睡眠,因為睡不飽、過度疲累是很容易引起夜驚和覺醒混淆的。若孩子有夢遊,則是要注意居家環境的安全,切記,除非有相當大的安全疑慮,否則不要驚醒孩子,這樣通常會讓情況更嚴重,你只需要引導孩子慢慢回去床上就好。很頻繁嚴重的夢遊除了藥物治療,還有可能會採取定時叫醒孩子,以改變睡眠週期的方式來治療,如此可躲過會發生夢遊的睡眠週期。

延伸閱讀:孩子有沒有學習力及專注力問題?透過專業評測幫你分析與建議

發生於淺眠期(快速動眼期REM)的睡眠問題

☆惡夢(nightmares):惡夢是指非常驚悚、悲傷、難過的夢,當孩子醒來時是還記得的,所以孩子可能會因此很難再入睡。能夠表達的孩子請孩子敘述夢境是好事,這樣大人更能夠引導孩子,幫孩子再度入睡。惡夢通常不會像夜驚會伴隨流汗、臉泛紅等其他生理特徵,頂多有一點心跳加快。做惡夢通常和焦慮有關,也和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有很大的關聯。

解決方法

惡夢一般是不需要做進一步檢查或尋求醫生協助的,不過有些藥物可能會較容易引起惡夢,例如抗憂鬱藥物、抗高血壓藥物和抗組織胺等。孩子在焦慮和有壓力的情況下特別容易做惡夢,因此幫助孩子減輕壓力、解除焦慮是首要任務。在孩子做惡夢或常被惡夢困擾時,你可以這麼做:

1.提供安全感:抱抱孩子、摸摸孩子,提醒孩子這只是個夢,不是真的。

2.重新改編:讓孩子試著說出夢境,家長從中改編成一個快樂的結局,讓孩子安心,減輕壓力,重新入睡。

3.減敏感:鼓勵孩子寫下或畫出夢境,這樣孩子再做夢時比較不會那麼害怕。

4.尋求專業人員做認知行為相關治療。

 

其他兒常見睡眠相關問題 

☆遺尿(sleep enuresis):就是夜尿、尿床,指五歲或以上的孩子一周至少兩次於睡眠時期不自主的排尿(夜尿盛行率如下圖),遺尿可能發生在睡眠週期中的任何一個時期。遺尿可分為原發性遺尿—從未有一段時間晚上睡覺不排尿,尿布永遠是濕的,以及次發性遺尿—孩子曾經有六個月或以上晚上睡覺不排尿,尿布是乾爽的,次發性遺尿通常和後天因素有關,例如尿道感染、糖尿病、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以及心理因素(如壓力)等等。2014-08-19_101247

如何戒除晚上尿布,請參考如何輕鬆讓孩子戒除晚上的尿布?

☆磨牙(Bruxism or teeth grinding):磨牙是一種非自主、不具功能、重複去磨咬牙齒的動作,通常發生在非快速動眼期。孩子有焦慮問題時,通常較容易出現睡覺磨牙的行為,當然有些發展障礙孩子,如雷特氏症(Rett syndrome)和唐氏症(Down syndrome),在清醒的時候也可能會磨牙,另外有睡眠呼吸問題的孩子也容易伴隨有磨牙的行為出現。

孩子磨牙怎麼辦?請參考:從科學角度解讀小孩的六大生活怪僻行為

☆規則動作障礙(Rhythmic movement disorder ):常見於嬰兒或學步兒將要入睡的時候,通常在三到四歲時就會消失,以男生較多(約4:1)。

前三名較常出現的規律動作有

1.頭左右轉來轉去(像是一直搖頭)

2.頭一直去撞床面或頂床

3.身體一直滾來滾去、搖來搖去

孩子在醒來時可能不知道自己做過這些動作,這些動作通常也無害,除非已經造成”自傷”,否則無需擔心。這是因為將入睡時,失去大腦的抑制能力,中樞運動神經出現的不自主活動行為,所以也沒有比較好的治療方式,不過學者仍建議在睡前提供一些活動可以來幫助減緩這樣的活動產生:

1.有節律性的感統活動,例如觸覺刷、關節擠壓按摩以及簡單的身體伸展動作

   (可參考”教孩子比IQ更重要的事”p.67~p.71)。

解決睡眠問題:感覺統合觸覺刷專業介紹

2.將入眠時放些輕音樂。

 bihala  

☆不寧腿症( Restless legs syndrome):是一種感覺運動障礙,根據統計大約1%的孩子有此問題,男孩較女孩常見,特徵是休息時孩子會抱怨腿不舒服而一直動腿(或搓腿),通常在接近傍晚時最明顯,需要動動腿才能減緩那個不舒服,由於小孩很難去敘述拿個痠疼、麻、灼熱、像螞蟻在爬或是搔癢的感覺,因此常被誤認為是生長痛。睡覺時孩子會時常不自主的雙腳搓個不停,而影響睡眠,造成睡眠不足進而又容易產生上述的夜驚、覺醒混淆或夢遊。

造成不寧腿症的原因有:

  1. 缺鐵性貧血
  2. 基因遺傳
  3. 腦內多巴胺失調

值得注意的是,不寧腿症與注意力缺損過動症、情緒障礙、焦慮症有相當高的共病關係,因此若孩子有這方面的問題,建議盡快尋求醫生協助,利用藥物、補充鐵、充足睡眠和規律運動,這樣的問題是可以改善的。

孩子有這些睡眠問題該做進一步檢查嗎?

只要這些行為並不常出現,通常是不需要進一步檢查的,除非:

1.夜驚和覺醒混淆出現得相當頻繁

2.鼾聲很大或有出現睡眠呼吸中止

3.突然之間開始遺尿(過去孩子都不會尿床)

4.癲癇產生

如何避免這些睡眠問題的產生呢?

 2014-08-19_100449

夜驚和覺醒混淆通常和孩子睡眠不足以及發燒有關,因此確定孩子有足夠的睡眠是相當重要的,所以家長應該幫孩子建議一個固定的睡眠作息,小於六歲的孩子每天應有10~12小時的睡眠,較大的孩子每天應有8~10的睡眠。

如果孩子有入睡的困擾,你可以這麼做:

1.建立固定的睡眠儀式

2.固定的上床睡覺時間和起床時間(上學和假日都要)

3.即將要上床的ㄧ兩個小時就應該靜下來,避免刺激的活動

   (包括過多聲光的多媒體刺激)。

4.睡覺的環境要安靜且關燈,如果孩子真的怕黑,可以開燈光昏暗的小夜燈。

5.孩子房間中不該有電視

6.食物調整:睡前不要吃易脹氣食物,也不要吃太飽、太多含香料人工添加物

   的食物,例如零食等等,不要食用含咖啡因食物,另外也可以吃些助眠食物

  ,例如全穀類、乳製品、豆類、深綠色葉菜和香蕉等。

   (可參考”教孩子比IQ更重要的事”p.62~p.71)

a5c30b72399e517c149fa2b0b9c5aaf0bOw2bu

做惡夢、次發性遺尿、磨牙可能和孩子焦慮緊張較有關係,因此幫助孩子解決焦慮和壓力是最重要的,你可以這麼做:

1.同理孩子、提供安全感、讚美孩子的獨立:記得讓孩子知道你和他是站在同一條陣線的,別在外人面前說孩子的缺點,多讚美孩子,別老是提醒孩子”你明天還要上學唷!”,而是告訴孩子”哇!你已經上學10天了耶!”。

更多方法請參考:羞羞臉,大家都在看你!只會讓孩子的分離焦慮更糟糕!

2.加陪伴:孩子剛入學,父母的作息也應調整,在這一個月內盡量能在孩子放學時間多陪伴,增加孩子安全感。

3.攝取B群食物:能協助神經安定,減少焦慮。

4.增加活動量:每天至少有1小時的大肢體活動,如果有日照會更佳。

5.感統活動:規律的觸覺、本體覺及前庭覺的提供都能有效安定情緒、減緩壓力,例如觸覺刷、擁抱、關節擠壓按摩、玩水、玩黏土或沙、規律的盪鞦韆、搖晃等等。

延伸閱讀

觸覺刷及關節按摩影片教學 

尿床,到底要不要叫孩子起來尿尿?

留言問王宏哲兒童發展及教養問題=>天才領袖育兒智囊團

2015-01-15_121707

arrow
arrow

    天才領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