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愛哭玻璃心,該怎麼教?
很多媽媽問我,孩子一點點小事,就很敏感愛哭、玻璃心,該怎麼辦?其實,孩子會從生理需求,漸漸發展成心理需求,這中間,有很多大家都沒有發現的轉變。我們一直希望,懂孩子的心理,知道每階段的教法都不一樣,就能升級成好父母,所以這篇來幫大家整理出來,孩子玻璃心的原因~
管教孩子當然可以,罵孩子希望他的行為變好,當然也是父母該做的事,但我經常希望爸媽在管教時,一定要切記兩件事:
第一:針對孩子的錯誤行為來引導。
例如:我告訴你不可以用玩具打弟弟,因為他會痛,你為什麼還打一次?這是正確的教法!而"你真是個教不聽的壞孩子,整天打人打不停",這句話就沒有針對行為來引導了。
第二:讓孩子了解你的教養
現在的孩子普遍專注力不太好,不見得有聽到你教養時,一大堆生氣的教養語言,一擁而上,引導孩子時,一定要簡潔明瞭,確定孩子聽的到~這一點我在"教孩子比IQ更重要的事-兒童發展專家的21堂大腦潛能課"設計了幾百個的兒童大腦訓練遊戲,就是要讓爸媽管教變得更有效。
會影響孩子性格的情緒字眼,有三句話,千萬不能經常罵,要大家告訴大家
玻璃心負向情緒排行榜,了解發展,爸媽升級~
不同年齡,孩子愛哭的原因及教養策略
0~6mon:
新生兒的哭泣不是刻意計畫的,也不帶有特定的訊息,出生後的第二三個星期,嬰兒對於人的聲音興趣多於對玩具的聲音。出生後一個月左右,緊張不安的嬰兒會因為有人注視或者對他們說話而平靜下來; 當周遭的人離開被獨自留下時,嬰兒也會因此而哭泣,這表示了社交性的增加。六個月左右會對人的面孔和聲音表現出微笑,對照顧者的反應和平常的不同,都可以感覺的出來。
6mon~1歲:
到嬰兒九個月時,他們就已經知道,可以利用不舒服的訊息去獲得安撫,尤其是對父母,這種哭鬧是一種意圖性行為的發展。九個月小孩的抑制不去觸碰的能力,可預測兩歲時的情緒控制。
1歲:
孩子在一歲左右,認知與動作能力的增加,讓他們對環境事物更加的清楚,喜歡人家用新奇的動作或東西逗他們,並且會哈哈大笑去分享快樂的情緒。這個階段的小朋友情緒,受到照顧者情緒的影響很大,愛哭的原因很大一部分就是來自大人喜怒哀樂的反應,並有沒有適當引導的影響。
1~3歲:
隨著認知與需求的增加,小孩生氣及哭鬧等負面的情緒到了2、3歲時比例大幅增加,常常也是父母親最受不了的發展時期。這個時期的小朋友最會使用哭鬧方式來引起照顧者的注意力,而對他人的回應敏感度增加,除了正向的情緒外,負面的的情緒反應程度也會增加。因此,愛哭成為小孩與環境互動與增加學習最好的工具,但兩歲之後仍然太愛哭將嚴重影響日後的親密感。
3~4歲:
三到四歲的孩子開始能夠控制自己,也開始了解別人期待他們怎麼做,這個年齡層負面愛哭的情緒應該大幅降低,不過還在學習階段,迅速的累積越來越多的不允許的事,可能是造成氣質不佳兒童愛哭的原因。
4~5歲:
這是需要嚴格建立兒童行為規範的時候,也是同理心培養好時機。教師或家長的教育方式,會影響愛哭行為的發生率。要適度的告訴孩子自己的感覺,也要讓孩子說說自己現在的感受。
6歲:
這個年齡層的小孩漸漸可以同時感受到照顧者是會關心與憤怒的,隨著學齡的到來,他們了解社會的期待更大,將被比較的事情越來越多,並逐漸培養挫折的忍受度才能控制自我負面情緒的發生。
學齡兒童:
如果到了學齡還很愛哭,那表示兒童的挫折忍受度很不好,將嚴重影響日後團體的關係,一定要找兒童發展專家,評估一下愛哭情緒及是否有壓力來源。
愛哭玻璃心,怎麼教的方式
- 觸覺影響情緒,利用觸覺刺激(如觸覺書)活動對情緒做調整。
- 父母多對小小孩作開心的微笑與傳達肯定的聲音與音調。
- 照顧者的心情要開朗,正向樂觀,因為3個月以上的孩子,就有感染情緒的能力。
- 適當的操作幽默感並增加親子關係
- 增加孩子與孩子間的情緒分享,你的感覺,我的感覺?
- 對較大小孩做雙向的情緒溝通
- 主動多跟孩子遊戲,避免孩子一直用情緒來討跟大人的互動
- 告訴孩子,哭沒關係,有爸爸媽媽陪,哭完了再說,別給時間或禁止哭的壓力。
- 自己練習到不哭,就該好好的被鼓勵,並告訴孩子,是因他不哭鬧的行為,而得到獎勵,讓大人很開心。記得,多以鼓勵代替完全的禁止,跟孩子講到理固然重要,也要教孩子多談談自己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