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大再教?是害他,不是愛他
別讓孩子變成兇挑拗的慣寶寶
兇、挑、拗,越來越嚴重
曾被中廣採訪慣寶寶的議題,我發現,現在孩子生的少,被嚴重溺愛的情形越來越嚴重。吃,都特別被準備的好好的;用,也都被選最好的;日常生活裡,茶來伸手,飯來張口。孩子一喊出不要什麼,環境就立即為他改變,深怕得罪了小王爺。
記得前兩年,兒福聯盟公布了「2014年台灣家長教養態度調查」,發現一半以上孩子開始出現兇、挑、拗等「慣寶寶」症狀,更有1成5孩子已經成為對食物挑三揀四、得不到就鬧脾氣的任性小霸王。我一直再提醒,如果你的孩子有這些行為,一定得注意一下了!
慣寶寶行為特徵
1.心急不能等,脾氣很大,動不動愛生氣。
2.固執性很高,非得照著他的意思做,不達目標不罷休。
3.什麼東西都是別人的錯,遷怒跟指責別人的行為,越來越多。
4.生活自理的能力非常差,變得很依賴也沒有自覺。
5.從飲食到穿著,挑東挑西,這個不愛,那個不要。
延伸閱讀:從遊戲中,訓練孩子等待及耐心;從想像中,訓練自我的控制力
解決之道有以下幾個:
1.別合理化自己的教養行為:
明知有害而為之,就是溺愛,千萬別硬要合理化自己的教養行為。(例如飯前受不了孩子要求,就讓他吃大量零食,不但破壞規矩,還傷害了孩子的健康,最後還替孩子找一堆藉口,如吃一點沒關係、又不是天天都這樣....)。
2.讓孩子了解底線在哪:
半堅持,如果訂了規矩,就不該什麼事情都讓孩子ㄠ過去,該讓孩子了解底線在那裡,可以來跟爸媽理性溝通,但不能無理取鬧。
3.隔代教養的溝通:
示範正確的教養給長輩看,讓長輩看到,其實新一代的教養,反而更有效,而不是停在口語上的教養爭辯。(例如,讓長輩看看,不被餵飯,自己就可以吃得很好的影片,證明孩子有這個獨立的能力)
4.孩子不會一次處罰就傷心理:
別怕孩子哭鬧,不會因為一次哭鬧,或討不到東西,或被爸媽處罰,就會造成人格上的問題,要拿出管教的勇氣。
5.別讓孩子太輕易得到:
把孩子的目標,調成要經過一些努力才能達到 ,而不是不需付出就能得到。孩子太容易得到東西,就容易變得不珍惜,這一類的孩子,長大之後的物慾最高,衝動性最強,所以父母該從調整目標下手。
教孩子同理,比告訴他"不可以"重要
之前帶著孩子們去戶外踏踏青,剛好有一個大魚池可以餵餵魚,於是給兄弟倆一人一小盒飼料。餵完了後,哥哥跑來說:我還要買一盒。
我跟媽媽異口同聲:不可以!剛剛不是說好一人一盒而已嗎?
孩子情緒上來:就再投10元就好啊?
看來再多說一次"不可以",戰爭就要爆發。
我跟媽媽決定蹲下來,跟他說:你看看池塘裡的魚!假日的遊客很多,每個小朋友都來餵,他們都已經不吃了,換作是你,你已經吃不下了,爸爸媽媽還一直要餵你,你會喜歡嗎?我可以再買3盒,可是那種感覺,就像你吃飽,結果還有3碗飯在你前面的感覺。
孩子連忙搖頭說,那很可憐,不要了。
未來的教育,不是要孩子變的多資優,而是要讓我們的孩子,成為一個個能同理別人的人,能感受別人的人。頭頭是道的孩子不難練,能體會別人的心情感受的人,最難栽培。
這些,要打造孩子一顆感受的心,難道是長大之後再教嗎?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