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別一直跟孩子說"要勇敢啦!"
 
一直說要勇敢,有些孩子反而很害怕!
兒科診所外,很多孩子要打預防針,很多爸媽就在打針的前一刻,拼命的告訴孩子,要勇敢!不會很痛!結果,一堆孩子還沒打針,就哭成一片,打了針後就變成驚聲尖叫,這其實跟一直跟孩子說:"要勇敢!你最勇敢!"這些話有關係。
因為有時候,勇敢這件事,有時反而提醒了孩子更注意恐懼這件事,升高了敏感度與防禦的機制,情緒一崩潰,最後就覆水難收了。反過來,如果不過度提醒勇敢,先轉移注意力到其他的地方,等打完針或做完什麼有挑戰的活動,最後再鼓勵孩子"真勇敢!",這樣就會將成功與勇敢的經驗,連結在一起,而不是把恐懼與勇敢的經驗,連結在一起,大家不訪試試。
打針怎麼會不痛呢?
跟孩子說,打針不痛,恐怕不是對的教養方式。
每個人對痛覺的感受度不一樣,這是主觀感受,你可能覺得沒這麼痛,可是孩子覺得很恐怖,可能很痛,所以當你跟孩子說不痛,結果跟他的主觀感受是有落差的,就會覺得大人都騙人,信任感就會降低,恐懼感就會增加。
我會試著跟孩子這樣講:我覺得會痛,但是一下子就好了,不會一直很痛。而且你上次也打過針,你痛一下就成功了,這次跟上次是一樣的,你可以想想看。
 
 
 
增加孩子勇氣的8種方法
如果孩子已經3歲以上,漸漸大了,也越來越懂事了,還是怕東怕西的,在教養上,爸媽該怎麼做呢?日常生活中也能培養孩子的勇氣嗎?我覺得有八個關鍵及方法
1.自我管理
在培養孩子的勇氣時,首先要先讓孩子學會「自我管理」,所謂自我管理,白話一點就是「安排、照顧自己的能力」,包括基本的生活自理以及處理週遭切身相關事務的能力。
從生活經驗中了解自己
勇氣與設定個人的理想、目標息息相關,然而,一個沒有任何生活自理經驗的孩子,又如何能夠了解自己的能力、興趣在哪裡?「我們在帶孩子玩遊戲的過程當中會發現,生活自理經驗豐富的孩子,特別了解自己的專長與喜好,也更懂得如何設定具挑戰性而自己也能達成的、恰如其分的遊戲目標。」
How to do
*大人一定要學會放手
在幼兒的生活自理上,家長應該扮演被動的、提示而不介入的角色,當孩子提出要求需要你幫忙,家長不該第一時間予以協助,而是在他幾經嘗試後都無法解決困難時,才出手幫忙,無論是穿衣、穿鞋,還是吃飯、如廁,協助的方式也不是收拾所有爛攤子,而是帶1步,讓他自己做後面的5步,孩子才能學會自我管理。
*別要求完美的結果
在此階段我們重視的是「孩子能獲得經驗」,爸比媽咪不用太在意中間過程的品質如何,以吃飯為例,必須忍受一段時間孩子因為小肌肉、手眼協調尚未發展完全而吃得亂七八糟,但還是要相信孩子自然會有「自己想去把事情做好」的天性,如果可以別太在意學習過程中的不完美,就能看見孩子一直不斷向上成長的痕跡。
*進入團體觀察同儕
比起爸爸媽媽,同儕才是孩子的主要模仿對象,當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比同齡的其他孩子弱時,不妨帶孩子進入團體環境,促使孩子藉由觀察其他人都是怎麼做的,產生內在動機去仿效,這會比家長與孩子關在家裡自己「閉門造車」、教得火冒三丈來得有效率許多!
2.自我認識
由於勇氣是一種「了解自己能力並挑戰它」的意念,因此,孩子一定要對自己有足夠的認識才有可能產生,從孩子日常生活的活動及遊戲當中,爸比媽咪需從旁觀察孩子,因為「自我概念」的重要來源其實來自於別人的回饋,如果父母能發覺孩子的優勢,告訴他:「我發現你有一些地方很棒!」,並且帶他做一些自我覺察和討論,孩子對自己的認識會更加深刻。
覺察優勢帶來積極態度
了解自己的優點能幫助孩子自我肯定,因為其實自信本來就不是在所有面向上都要表現很得棒才會產生,而是知道自己雖然有一些劣勢,但也有一些專長,因此當面對自己的劣勢時,不會感覺自己一無是處而沮喪或逃避,而是知道怎麼樣在自己有選擇權或機會的時候,正面積極地把自己的優勢能力發揮出來。
例如:「我的數學雖然不好,但我的國語很好,所以雖然數學的分數比較低,但我可以去參加作文或演講比賽來彌補。」
How to do
*帶領孩子覺察自己的優點
在陪伴孩子進行一些實際活動的同時觀察孩子的表現,並且主動問問孩子:「你有沒有發現你有哪些地方很厲害?」因為有些孩子會拿自己的能力跟哥哥姐姐或大人比較,容易覺得自己不如人,此時父母也要教導他「每個人厲害的地方都不一樣」以及「厲不厲害不見得定義在具體的成就上」的觀念,例如:「我覺得你很有禮貌,講話都會看別人的眼睛,也很會問問題,我覺得這也是超棒的。」
*釐清抽象的讚美
年紀越小的孩子,對於自己的優缺點往往越不了解,當自己在課程當中詢問小朋友自己有哪些優點時,他們經常會回答:「別人都說我很乖!」但是「乖」是很抽象的詞彙,大人應進一步帶領孩子認識自己在哪些地方表現得很乖:「那你在哪些時候會被說很乖呢?」孩子對自己的優點越了解,就越容易保持下去。
*先說優點再講缺點
當孩子對自己的優點有一定程度的認識之後,也要提醒他:「那你有沒有哪些地方還可以變得更棒一些?」,讓他們知道人不是只有優點,不能總是期待正向的評價,否則孩子可能令別人不舒服自己卻不自覺。當缺點不是由自己發現,而是別人所賦予的,對孩子造成的傷害及壓力通常會更大。
此外,也要帶領孩子尋找解決劣勢的辦法,如此一來才能穩固志氣,而不是只發覺缺點,卻抓不到解決的重點,使孩子感到很挫敗,甚至因為不喜歡聽就當作沒聽到。
值得一提的是,華人父母往往傾向把孩子的問題挑出來,卻忘了稱讚他們的優點,但一天到晚回饋孩子這麼多缺點,會大大地降低他們的動力,因此,在提醒孩子改善缺點前,不妨先提出1、2個孩子的優點。
3.設定目標
管理學者和心理學者都曾經提出,設定目標對人從事某件事情來說會有激勵的作用,如果目標設定得適切而有明確度(這次要疊15個積木)、也有一定的難度(上次才疊到12個),就會使孩子比較有動力去執行,也比較知道該如何執行。
例如:蒐集多少積木、要花多少時間、是否需要人手幫忙…等,成功的機會也會因此提高。伴隨而來的成就感則會提高動機,使孩子下次要再挑戰更困難的程度時,反而會產生興奮及期待的感覺,這就是自我激勵的效果。
孩子有能力自己設定目標
你可能會感到懷疑,這麼小的孩子懂得設定目標嗎?其實他們是知道的,例如:給他一碗飯,問他什麼時候可以吃完,他可能會告訴你:「爸爸回來之前就會吃完。」其實這就是在設定目標。
爸比媽咪也不用擔心這些目標「看起來好像不是很誘人」,孩子不會真的去執行,因為孩子本身的天性就會有一種「想讓身邊的人高興」的心態。當孩子努力表現出你所期的行為時,父母也別忘了好好鼓勵孩子,將好的行為維持下來。
How to do
*讓孩子有表達想法的機會
要讓孩子擁有設定目標的能力,首先就要尊重他們表達想法的機會,不要太快否決、甚至嘲笑孩子的目標(你連9片拼圖都拼不好,怎麼可能拼12片?),也不要直接幫他們做決定(你先把9片的拼好,再挑戰12片!),而是引導孩子去思考什麼樣的目標比較適合自己目前的程度(你覺得拼幾片對你來說才不會太難也不會太簡單?)。
*不要過分與他人比較
如果孩子說:「我這次跑步跑第二名,下次要跑第一名」,爸比媽咪應該讓孩子了解:「想要使自己變得更棒並不是去強調最後獲得的名次」,而是看看跟之前的自己比較起來,有沒有進步一點。
*評估現實的狀況
鍾佳蓉老師指出,除了設定一個美好的目標以外,父母還要提醒孩子現實層面的問題,例如:「有一個期待固然很棒,但是目標不見得能夠順利達成。」、「要怎麼樣才能夠達成目標?」、「別人的能力如何?自己要付出多少努力?」…等等。 
4.幫孩子建立自信
勇氣對於成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有勇氣的孩子樂於挑戰新事物,不會說:「能不能最後一個再輪到我?」;有勇氣的孩子不會中途退縮,不會一碰到困難就打退堂鼓。如何才能獲得勇氣?王宏哲老師認為,勇氣與自信息息相關!
有自信就有勇氣
自信心與先天及後天因素都有關係,先天氣質「趨避性」偏向「避」的孩子,個性較為退縮、膽小、沒有信心;而後天方面,週遭的其他人太過強勢,例如:哥哥姐姐太優秀、爸爸媽媽的要求很高…等等,孩子也會因為感覺自己永遠達不到標準而缺乏自信。
王宏哲老師表示,孩子有沒有自信,其實可以從很多地方看出來,包括:講話的方式、姿勢、與人的應對…等,沒有自信的孩子表現出來的經常是垂頭喪氣、彎腰駝背、沒精神、無法專注,反應較慢…等現象。
How to do
*提供示範,多試幾次
低自信、缺乏勇氣的孩子,需要別人提供示範,例如:有些孩子連坐「碰碰車」都不敢,因為覺得自己無法控制好車子,家人苦口婆心地勸他嘗試都沒有用,這時就需要有人用「身教」的方式為孩子提供信心方面的保證。「如果爸爸示範不足以提升孩子的自信,就讓媽媽做給他看;如果孩子還是不敢,那麼哥哥姊姊也為他示範。一次不行,沒關係,改天再來試試看。」王宏哲老師說。
耐心地對待孩子
對待缺乏勇氣的孩子,父母要有一點耐心,因為自信的養成絕對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透過誰的三寸不爛之舌就能說動、使孩子突然變得很有自信。
由偶像給予強化的鼓勵
成功的事件也能提升孩子的勇氣,當低自信的孩子好不容易成功了,爸比媽咪可以給予程度上稍為「強化」的鼓勵:「你真的做得非常棒耶!爸爸如果是你的話,都不一定可以做得這麼好!」如果能由他心目中覺得很厲害的偶像(例如:爸爸)來誇獎他,孩子信心提升的程度將會更大。
5.建立執行力與行動力
許多爸比媽咪反映,孩子做事情總是拖拖拉拉、需要三催四請,除了自己喜歡的活動以外,總是表現得很被動、需要人協助,這就代表孩子缺乏執行力。
相信大家都聽說過:「To do is everything!」雖然做了不一定成功,但不去做就肯定不會成功,因此,「行動力」也是志氣養成過程裡非常重要的一環。
只會做夢,無法感到快樂滿足
孩子的畫畫作業,很多其實都是爸爸媽媽幫忙畫的,更糟糕的是,常常畫完之後還要被孩子為難:「一點都不像,某某某的爸爸畫得比較好!」但家長可曾想過,明明這是孩子的作業,為什麼要由爸媽來完成?不外乎是希望孩子的表現能夠高人一等,或是不相信孩子有自己完成的能力。
然而,這種「直升機式」的協助往往使得孩子認為,自己只需擁有做夢的能力,不需要有行動力;令孩子雖有超高的優越感,卻無法獲得腳踏實地的成就感。這樣的孩子,很難感到快樂與滿足。
 
How to do
接受孩子現階段的能力表現
當孩子年紀還小,缺少能力和經驗,許多事情或許做得不是那麼完美,爸比媽咪要經常提醒自己思考,以孩子的年紀有這樣的表現是不是已經足夠了,避免不必要的出手協助。
 
對孩子要有基本要求和標準
由於人的天性都是選擇輕鬆、追求玩樂的,因此,在許多能力尚未養成之前,父母對於孩子本份內的事情,還是要有一些基本的要求和標準,孩子才能得到足夠的練習,並養成負責任的態度,如果完全放任,抱持著「等他想做就會做得很好」、「過一段時間也許他就學會了」的想法,反而會錯失許多寶貴的時間,因為沒有實際執行過,所有問題只會一直存在。
 
獎勵過程而非結果
鼓勵孩子「去做就對了,做了不見得會失敗,也沒有人在跟你比賽,只看你做得認不認真」,獎勵「過程」會提升孩子的執行力,相對地,如果只看「結果」,孩子容易害怕失敗而不敢嘗試。要是孩子中途放棄,爸比媽咪可以讚美他先前所做的品質,再暗示他,繼續用前面的方法試試看,說不定就成功了,更不要因為孩子做得不好就處罰他,畢竟他已經有所行動了。
6.培養毅力
志氣當中也包含了一股「毅力」,如果以9大類氣質來談,就是所謂的「堅持度」,指的是設定目標以後是否能夠本著初心、徹底執行,而不會因為在過程裡面臨現實困難,就中途放棄。堅持度較高的孩子,在培養志氣上已經有一些先天優勢存在,但堅持度低的孩子,家長也不必過於擔心,因為在後天教養的過程當中還是可以慢慢透過互動帶領孩子去調整和修正。
毅力固執
堅持度是管控執行力的上游,如果想法不夠堅定、沒有毅力,那根本談不上會有什麼有力的行動了。但是毅力又不等同於固執,毅力的概念比較類似「擇善固執」,而固執則是不顧自己心裡的猶疑或周遭人的反對,還是決定去做,這點一定要釐清。
 
How to do
提升孩子的專注持續度
一個孩子能不能堅持、有沒有耐心,其實和專注力的持續度有關,爸比媽咪應儘量讓孩子玩同一個遊戲的時間維持長一些,遊戲的難度也要設計得剛剛好,太簡單或太困難都容易使孩子一下子就沒耐性。讓孩子練習花很多時間去進行、研究一某件事情,避免一下跳東、一下跳西。
 
稱讚孩子有耐心的表現
堅持度較低的孩子,如果再搭配上樂觀的特質,就會傾向容易轉換不同的目標,不會在一個困難點上為難自己,可是相對來說,也很難發展出較好的能力或目標,父母應對孩子有一些期待和要求,並且堅定地陪伴、鼓勵孩子有始有終做完一件事情,在孩子努力完成目標以後,稱讚他有耐心的表現。
同理、接納孩子的目標
堅持度較高的孩子,通常較缺乏多元的問題解決能力及彈性,當他們把堅持用在不恰當的地方時,建議父母可以先同理、接納他們的目標,例如:「你真的很想買那個玩具對不對?因為它真的很漂亮!可是你上次已經把買玩具的錢用光了,那你覺得怎麼樣才可以得到它?」讓孩子設想要達成這個目標,是不是有一個大家都可以接受的辦法。
 
7.培養挫折容忍
挫折容忍度」與成功3要素(IQ、EQ、AQ)之中的AQ(逆境商數)有關,AQ是唯一完全不受先天影響、由後天養成的能力,培養的方式是提供孩子「跌倒的環境」、不過度保護孩子,使他們練習適應真實環境裡可能發生的各種挫折失敗,沒有人一生下來挫折容忍度就高,只有經驗多的孩子,才能堅強接受環境帶給他的洗鍊,完成最終的目標。
願意再試試看,才是最棒的!
在孩子開始執行一件目標時,家長不應用「一定會成功」來鼓勵孩子,不要編織不確定的夢,相對地,可以告訴孩子:「我覺得失敗了好幾次還願意再試試看的小朋友,才是最厲害的,你也會這麼做嗎?」讓孩子了解,其實願意面對問題就是最有勇氣的了!
How to do
給自己5次機會成功
父母可以試著教孩子一個正向的觀點:「前面3次失敗,不算失敗,是要發現這件事情的規則、測試自己能力以及找到新方法的過程,只是一種暖身,應該給自己5次機會來達成目標。」
找到自己的「自我激勵」方式
當孩子面對挫折時,帶孩子找出屬於自己的「自我激勵」方式,無論是尋求同儕的經驗分享和鼓勵、稍微休息一下轉移注意力再回來、回顧自己先前很棒的成果,還是先完成較小目標來獲得成就感。
 
8.孩子越大,越要開始訓練自律
自律是指對自己的要求程度,以及能不能訂定一些規則,並且依此來約束自己的行為,它會決定孩子是否能在對的時間做該做的事情,例如:能否在其他小朋友玩樂的時候抗拒誘惑,獨自完成自己的功課。
小小孩也有自律的語言
自律和自我管理有何不同?王宏哲老師指出,「律」是規定的意思,和管理不大一樣,自我管理只是自己把身邊本來就該做到的基本事務處理好,例如:穿衣、穿鞋、吃飯、盥洗…等,而自律則是額外加訂一些規矩來約束自己,並且不能輕易就違規,已經有點類似「建立好習慣或價值觀」的更高層次了。
「有時候小朋友可能會很天真地對媽咪說:『我明天一定要早起,陪妳去買早餐,不生氣,乖乖吃早餐。』其實這就是小小孩自律的語言,因為他訂定的規矩不見得是可以輕鬆達成或很快就可以處理好的事情。
How to do
覆誦孩子的承諾
當孩子突然出現自律的語言,爸比媽咪可以覆誦一次他所說的話來加強記憶:「噢!媽媽再講一次喔,你明天要早起,而且不生氣,還要跟我去買早餐!」,然後別忘了大大地鼓勵他。
相信孩子可以做到
或許爸比媽咪對這樣的承諾會感到半信半疑,但還是要盡量去相信孩子,因為倘若父母懷疑地說:「真的嗎?我看你明天不要起床的時候大哭就好。」孩子以後可能就不會再出現這種語言,反而削減了孩子自律的想法。
從執行面思考解決策略
若孩子做不到自己所承諾的事情,爸比媽咪也別急著責怪他們,要回到「執行面」來思考,觀察孩子是不是因為太晚睡才爬不起來,或者有其他的狀況,再跟孩子討論解決方式。王宏哲老師建議家長,先肯定孩子自律的想法,然後詢問今天怎麼沒有做到,接著表示相信孩子明天應該還是可以做到。
 
小心,別打擊孩子的勇氣!
父母有哪些常見的錯誤教養方式容易毀掉孩子的勇氣呢?以下這些教養方式,請爸比媽咪務必要小心避免!
・有些孩子是先天比較敏感,如觸覺的敏感、人際社交的敏感,千萬不要用洪水猛獸法,強迫孩子調整。布書、觸覺刷、黏土,是感覺統合敏感的好幫手。
・在孩子遭遇挫折時,過度地加以保護。
・一碰到孩子犯錯就不斷責備。
・經常使用激將法來刺激孩子:「哎呀,我覺得你一定做不到的!」。
・動不動就出手幫忙孩子。
・總是在時間緊迫的情況下讓孩子做事,匆匆忙忙沒有把事情做好。
・不要以結果好壞來評價孩子的作為。 
arrow
arrow

    天才領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